文化心理视角下日语学习中的日本文化解析

2020-01-02 06:4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敬语学习态度日语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苏州 215100)

1 中国的日语学习现状

21世纪为一国际化竞争时代,世界各国无不积极推动外语教育政策,用以提升国民的外语能力,增进国际交流竞争力。目前在中国的外语学习除了英语,日语的学习人数持续攀升,成为最重要的第二外语。根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的“2012年海外日本语教育机构调查”报告书指出,全世界学习日语的国家中,中国有1 046 490人、印尼有872 406人、韩国有840 187人及澳洲的296 672人,排名第五位(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2013)。

财团法人交流协会为掌握中国日语教育现况,自1994年起针对中国日本语教育现况进行调查,至今共实施了七次调查,根据2010年4月所公布的最新调查统计数据,2009 学年度学习日语的总人数为247,641人,其中属于正规学校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日语人数有119,898人,中等教育修习日语课程人数则有77,139人,当中后期中等教育(高中、高职)阶段修习日语课程人数72,554人。将2009年度与2006年度调查结果比较,2006年度在中国平均119人当中有1人正在学习日语,到2009年度提升至每93.4人当中即有1人在学习日语。报告书更进一步指出,虽然依调查年度不同,日语学习相关数据略有下降,但整体而言,日语教育机构数约增加了2.7倍,教师人数增加约3.3倍,学习者人数约增加了1.5倍。(财团法人交流协会,2010)

随着学习外语人数的增加,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也变得多样化。透过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来了解其学习状况,已受到相当多数外语学习研究者的注意(Oxford,1990)。在中国大多数的学习动机或学习策略相关研究,着重于英语学习方面的探究,较少针对其他外语(如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学习者的学习作为研究。

2 日语学习与日本文化相关内涵研究

2.1 学习动机含义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的内在状态,包括感觉需求、促动行为及朝向目标,以获致满足(温世颂,1997)。动机是个体的感觉需求(needs)、行为驱力(drives)、迈向目的(goals),达到满足(satisfaction)以促进个体成功的因素。动机一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心理特质,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教育学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就是说在学习历程中,凡能促使学生自动学习的行为皆称之为学习动机。

2.2 学习动机分类

动机依其产生或起源分类,有些学者认为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称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因内在需求而产生的,称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张春兴,1996)。动机对学习过程及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受内在动机所激励者,会对所从事的工作较投入且有持续毅力;而受外在动机所激励者,却有可能在外在诱因消失时便停止相关工作。Pintrich(1987)发现,较具内在动机导向者,较倾向于运用较多的认知策略及后设认知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Gardner与Lambert(1972)以社会学的观点提出学习动机理论模式,将动机分为统合性动机及工具性动机,统合性动机指的是对目标语团体的积极倾向,以及想融入该团体或成为该团体成员的欲望;统合性动机包括学习者希望学习目标语该国文化、现势,期望能与该国人民沟通,融入该国社会中;D觟rnyei与Clement(2000)发现统合性动机是对学生学习语言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并认为统合性动机对语言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工具性动机指的是该语言能力的获得能够使其得到较好的工作,或较高的薪资。一般而言,工具性动机包括学习者希望借由学习该语言而达到某些目的,如增加工作机会、满足课业需求、提高社会地位等。

2.3 文化与学习

不少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学习者投入学习活动的程度,并影响学习态度与语言学习成效(Oxford,1996)。张美美(2002)曾对513位非主修英语的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内发性动机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因素,高内发性动机组要比低内在动机组更能理解课程内容,其研究发现也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动机要高于外在动机,具内在动机的学习者会学得更多。

日语教育方面,郭俊海、大北叶子(2001)针对新加坡华人大学生之日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和日本人接触及对日本文化了解,为促进日语进步及提高学习动机之重要因素。磐村文乃(2004)以韩国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日语学习动机,研究结果显示接触流行文化意愿高者其学习成绩较优。吴致秀(2005)对美国中西部大学195位大学生进行日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效的研究,发现统合性的学习动机对受试者影响较大,而受试者的个人背景变项对于日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效并无显著差异,女性学习者学习动机较强,成效也较高,而有日语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在日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效上高于无学习经验者,且日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效有显著相关;而在学习动机5个因子中,沟通交流因子、文化崇拜因子、工作利益因子及自我主义因子与学习成效有显著相关。

3 日本文化中敬语文化对日语学习的影响

日语在中国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须使用到的语言,教室是学习者学习日语的主要地点,而教科书则成为学习者学习日语所倚靠的主要工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敬语能力,随学习期间的增加变化情况是主要研究方向。此外,中国日语教育的敬语指导及日语初级教科书,重点都摆在如何将动词转换成敬语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敬语动词上。日语敬语动词的种类有分尊敬语及谦让语,且各自又可再分成规则敬语动词及不规则敬语动词这两种,不同类型敬语动词的学习成效,随学习期间的增加会如何变化呢?笔者认为:随着学习期间增加,敬语知识有所成长,而敬语应用力没有成长;此外,长期而言,谦让语比尊敬语在学习成效上更差,而规则的敬语动词比不规则的敬语动词学习成效差。

对大多数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敬语的习得比起其他文法项目来得困难。因为除了各种形式的敬语型态的差异之外,在使用时更须随着人、事、物、地等的不同,而适度地切换改变语言形态。特别是在面临流动的复杂人际关系时,如何正确地选择表达,乃一大课题。此敬语的习得问题,不仅是学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母语者而言也常令人束手无策。在日本社会中,敬语的正确使用与否,常被赋予对该使用者的人格教养评价。如,其人之社会化程度、社会阶层,乃至学识涵养等。又错误的敬语使用亦容易给对方带来不快,故不可轻忽之。是故,借由与同世代的日语母语者的比较分析,试以阐述两者间之差异。

4 结果

研究对象全体学习日语的主要动机因素为“交流意愿”“日语学习的兴趣”及“对次文化的关心”等三项都属内在动机因素,显示对日语的学习投入且有持续毅力。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交流意愿”“日语学习的兴趣”及“对次文化的关心”皆属统合性动机。也就是表示研究对象学习日语的目的是为了要了解、发现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并能和日本人沟通、交谈,此结果与多数先行研究所提出的学习动机因素相符合。学习策略方面,经分析后得知全体研究对象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为补偿策略、认知策略(属于直接策略)及社交策略(属于间接策略)等三项。此与Oxford(1996)的研究报告相呼应,其研究指出亚洲地区的语言学习者常使用补偿策略,特别是中国的语言学习者较常运用的学习策略为社交策略。研究发现基础能力达成群与未达成群间,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上的运用有显著的差异,但一直以来为成功语言学习者不可欠缺的后设认知策略,此次研究结果中并未与先行研究结果有所呼应。

5 讨论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内在认知历程中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而文化背景则决定了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本质方向。在日语学习中,我们通常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去理解和看待日本文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在学习策略和方向上的偏差,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证实,学习策略是可透过学习而获得,学生如接受适当的指导,就能有效运各项策略技巧,更加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于日语学习上,达到更有效地学习。

此外,在激励与学习动机中,对于积极情绪的反馈机制是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此前的研究中可以证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形式是不同的,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甚至是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人使用同样的激励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比起鼓励与赞赏更加倾向于使用激将与挫折教育;而日本文化中对待激励与赞赏则更加是作为一种不健康的、不好的行为。这样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在选择强化学习动机的参照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敬语学习态度日语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