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军 韩月东
例1:患者 女,9岁,以胸壁包块主诉入院。40余天前自行车撞击胸部后,左侧胸壁(季肋部)出现包块,伴疼痛,呈阵发性剧痛,同时伴有头痛、恶心,未呕吐,时有咳嗽、咳痰,为黄色粘痰,偶有阵发性腹痛,自觉无发热,时有畏寒,遂在当地县医院给予"青霉素"输液治疗,左侧胸壁包块逐渐消退,治疗5天停药后原部位包块迅速增大,伴疼痛。去年有过生食螃蟹病史。血常规:白细胞 10.1×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19.0%;免疫球蛋白IgG 18.60g/L,C反应蛋白9.11g/L ;肺吸虫ELISA(+)。CT检查:右肺下叶见片絮状高密度影,境界模糊,其中央见“隧道”征(图1~3),CT诊断肺吸虫病。患者于西安CDC行肺吸虫病抗原阳性,后入住西安唐都医院感染科。入院后给予吡喹酮800mg Tid口服7日,用药后原左胸壁包块消失,但邻近部位出现新发包块,同时,胸部CT复查提示右肺下叶出现新发病灶,后入住我院。实验室复查支原体强阳性、EB病毒核酸高,临床给予吡喹酮、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及抗支原体治疗,治疗后病灶范围明显缩小,患儿无特殊不适。
例2 患者 男,18岁,以间断痰中带血2月主诉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有时痰中为淡红色小血块,有时为黑色团块,偶感胸痛。CT检查:右肺上叶尖后段、下叶后基底段见斑片、结节状高密度影,境界模糊;胸膜下见软组织结节,境界清晰;部分胸膜可见钙化影(图4~6),CT诊断肺结核可能。曾在本院及外院抗结核治疗1月余症状无改善,多次行结核斑点试验呈阴性。后得知5年前曾有生食螃蟹腿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明显升高,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肺吸虫病。临床给予吡喹酮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复查胸部CT病灶范围缩小。
图1-3 为例1 肺窗显示右肺下叶片絮状高密度影中心见“隧道”征,“隧道”中心呈低密度,周边呈高密度厚壁。 图4-6 为例2 图4 肺窗显示右肺上叶后段见斑片、结节状高密度影,境界模糊 图5、6 纵隔窗显示部分结节灶以胸膜下分布为著,图6见右侧胸膜包壳样钙化。
肺吸虫病主要因人生食或半生食含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并殖吸虫蚴及童虫在人体内移行寄居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性破坏及代谢产物诱发的变态反应[1]。本组两例均有生食螃蟹病史,且外周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1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1例IgE明显升高,肺穿刺活检显微镜下发现虫体,结合CT表现,基本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胸痛、咯血以及胸腹壁皮下结节等,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隧道”征为本病特征性CT表现[3],但仅见少数病例。本组例1,CT表现典型,“隧道”征为虫体移行所致机械性损伤,“隧道”中心为低密度影,周边呈厚壁高密度,“隧道”周围常伴有毛玻璃片样高密度影,为肺泡出血和炎性反应。肺结节灶常为病程后期表现,其病理基础为包裹坏死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4],胸膜包壳样钙化亦通常发生于病程较长者,本组例2胸膜包壳样钙化为虫卵或虫体死亡后所形成,文献报道较少,该征象具一定特征。本病的CT特征还包括反复交替出现的胸腔积液、伴有中心坏死的胸膜下结节灶以及多房囊状改变[5-6]。
结合病史及“隧道”征,肺吸虫病诊断一般不难。CT表现为结节灶的病例易误诊为结核[1,7],本组例2曾误诊为结核,最后因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提示诊断。回顾性分析,影像医师对肺吸虫各期CT表现缺乏认识、动态观察忽略了病灶短期多变的特点、没有充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