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林 袁虎
强健的骨骼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人们常说的骨强度包括骨量和骨质量。由于缺乏测定骨质量的恰当方法,目前仍以骨量作为评判骨骼强健与否的标准。骨量,即骨密度,指每平方厘米骨矿物质含量。骨骼通过成骨细胞(新骨形成)和破骨细胞(旧骨分解吸收)进行新陈代谢。在不同年龄段,由于新骨形成和旧骨吸收的速度不同,骨量也会不同。骨量高,意味着骨骼相对坚韧。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新骨形成速度大于旧骨分解吸收,骨量迅速增加。通常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值,称为峰值骨量。此时的骨量最高,骨骼也最强壮。30~40岁人群,骨形成和骨吸收基本平衡,骨量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女性40岁、男性50岁以后,骨量开始“入不敷出”。女性绝经后1~5年,由于雌激素迅速减少,骨量快速丢失,每年丢失1%~3%,有些人甚至超过3%,骨量被逐渐透支。当骨量减少到一定值后,骨质疏松症便出现了。
中年“发福”对健康有弊无利。尽早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坚持科学地锻炼身体,中年“发福”完全可以防范,由“发福”导致的许多常见病也可以避免。
·合理饮食由于中年人基础代谢减慢、体力消耗减少,应适当减少进食量,并放慢进食速度,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新鲜蔬菜、全谷物、豆类等食物的比例。重点控制晚餐,拒绝吃宵夜及晚饭后吃水果等夜食行为。少吃零食和饮料,多喝茶水。
·适当运动中年人要坚持有规律的运动,如大步快走,每次30~45分钟,每周3~5次;适当做负重运动,如举重或拉弹力带,预防或延缓肌肉萎缩。有条件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中年人要密切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腰围变化。家里不妨准备一把皮尺,养成定期测量腰围的习惯。
肥胖的中年人每年应去医院测量血压,化验生化指标,并做上腹部B超检查。有吸烟、饮酒以及肿瘤家族史者,还需定期筛查冠心病、结直肠肿瘤等严重疾病。
什么是腹型肥胖
腰围增粗(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或者腰臀此(腰围和臀围的此值)增大(男性>0.9,女性>0.8)或者腰高此(腰围和身高的此值)>0.5,均表明存在腹型肥胖。
正值壮年,为何会出现骨量流失或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性别、年龄及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那么子女发生骨量减少或者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可控因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①缺鈣: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摄入800毫克钙,围绝经期女性需要1000~1200毫克钙。长期素食或节食容易导致钙摄入量不足。②维生素D不足:钙经肠道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帮助,维生紊D不足容易导致钙不能被吸收,而中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③光照不足:阳光对维生素D的生成和钙的吸收非常重要。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内,或出门涂防晒霜、穿防晒服或打遮阳伞,得不到足够日晒,会阻碍人体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④运动不足:长期久坐,可能引起骨质溶解和吸收,造成“废用性脱钙”。⑤吸烟、嗜酒:吸烟能加速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促使钙质从尿中丢失。⑥不良饮食习惯:经常喝合有咖啡因的饮品、浓茶、碳酸饮料等均会影响钙的吸收,加速骨量流失。大量摄入盐和糖可增加尿钙排泄,使身体处于缺钙状态。⑦精神压力: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可妨碍肠道对钙的吸收。
此外,一些加速骨量流失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及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也可导致骨吸收亢进,骨形成低下,骨量明显丢失。
如果存在以上危险因素,却置之不理,任其发展,骨量丢失会越来越严重。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时,骨骼中纵横交错的骨小梁断裂的次数和部位会增加,可形成多处“微小骨折”,导致骨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多出现在腰背部。通常在站立或久坐后、弯腰、运动、咳嗽时加剧,坐下或躺下后减轻;白天较轻,夜间和清晨加重。由于人体骨骼像高楼的框架,框架力量缺失,高楼就会摇摇欲坠。骨质疏松可造成身高降低和驼背。严重时,轻微的外力,比如咳嗽、打喷嚏、搬动很轻的物体等,就能导致骨折。
·补钙奶制品含钙量较高,且钙磷比例合适,是补钙的理想选择。一般来说,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中年人,每天应喝300毫升牛奶。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含钙、磷丰富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等。
·多晒太阳,补维生素D钙是构成骨骼的“基石”,维生素D的作用是把“基石”输送到骨骼中。要想让钙充分发挥作用,还要多晒太阳。晴好天气时,应保证每天户外活动20~30分钟。必要时,可口服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1200国际单位)。
·适量运动骨骼也是“用进废退”的,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有助于延缓骨量丢失。快走、慢跑、骑自行车、乒乓球等都是很好的运动。心肺功能不佳者可先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改掉不良习惯不吸烟,少饮酒,饮用咖啡要适量。饮食应均衡,口味宜清淡。
大众医学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