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 王慧楠 胡春雨
[摘 要] 影响译员口译水平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口译研究者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非语言因素上。非语言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方面。影响口译质量的可控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译员通过努力合理的利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译者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做到两种口译目标语言的最佳匹配。讲者、受众、口译工作的环境则是影响口译质量的非可控因素,它不以口译者的意志为转移,但译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的适应它,从而达到口译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 口译效果;非语言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口译在世界各国间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优秀的口译人员可以作为连接沟通双方的桥梁,口译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交流双方的成败。然而,除了语言因素之外,在口译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非语言因素影响口译的质量。因此,熟悉这些非语言影响因素,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把影响口译质量的几个非语言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从可控和不可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就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口译质量进行研究,旨在找到能够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相应策略,以减少或避免因非语言因素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在口译过程当中,除了口译人员自身对目标语言掌握的程度影响着口译效果外,许多的非语言因素对口译的影响也同样不容我们忽视,加拿大语言学家普雅德斯最早提出,翻译过程中除语言以外还存在许多非语言因素,比如说译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文化因素、译者的思维方式,以及翻译现场的环境因素、口译对象所具有的特点等等。如果说语言因素是影响口译质量的直接障碍的话,那么非语言因素则是影响口译质量的隐性障碍,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于译员来说这种隐形的障碍比直接障碍更难以克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口笔译理论研究》中指出,口译行为是一种语际解释行为(explanatoryact),它的根据是原语的语言符号化表现的解释获得对原语意义的理解。解释是口译的基本功能,通过对原语的解释沟通参与交际的双方,解释的不清楚,即口译效果不好,就不能完全架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即口译失败。究其原因,绝大多数的口译失败都不是由于译者的语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非语言因素导致的。本文将主要以非语言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从可控和不可控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一、影响口译质量的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是译员通过努力可以控制的因素,合理利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译者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做到两种口译目标语言的最佳匹配。
(一)生理因素
1.听辨能力
一个成功的口译活动要在原语言发布之后马上完成译成目标语言。口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听辨和理解能力。听是口译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听辨能力则是一个优秀译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人是通过耳来接收外部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人类是通过外耳、中耳、内耳共同作用,对外来的声源进行定位、传导、共鸣和放大,最后传输到脑听觉神经组织从而产生听觉。良好的听觉是口译人员必备的条件之一,是其正确感知和接收原语言的基础。只有加强辨别能力的训练,才能使译者具有良好的听辨能力,进而才能够抓住原语言的中心,才能将其转化成正确的、有条理的语言符号将其输出。口译人员的听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接收的原语言的感知能力、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及其反应的能力等几方面。
多听是提高口译人员的听辨能力的首要途径,长时间地大量输入源语言,一方面可以使口译人员的脑海里积累大量的该语言的声音形象,译者才能对该种语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声音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在多听的同时进行输入语言的概述训练,该训练可以使口译人员在接收到语音信号的同时,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源语言的中心思想。
除了多听之外,口译人员还要“会听”,这里所讲的“会听”指的是,口译人员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耳朵,因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大多数的人左右耳的听力是存在差异的,这是由于每个人左右脑神经元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口译人员了解自己耳朵,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口译时的位置,通过位置和身姿的变化,将把反应灵敏的耳朵用作“主导耳”用于接收外语,而反应灵敏度稍差的耳朵用来接收母语和监听译语,这样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听辨习惯,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分配,保证口译的效果。[1]
2.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和记忆习惯是口译是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口译记忆与我们平时记忆在语境和意象等提示因素的显现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别,我们日常的记忆一般只涉及到一种语言,口译记忆至少要涉及到两种语言的交替转换记忆,信息量大,强度高,而且不仅仅是对接收到语音信息进行简单的储存,而是对该信息进行加工后的储存和提取,换言之,口译记忆的实质是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对原信息的意义进行拆分再记忆的过程,而不是对源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等信息的简单记忆。因此,口译记忆的难度更大、更复杂。很多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其实不然。影响口译记忆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译者的目标语言和母语的水平、译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口译现场的工作环境、译者的记忆方式以及译者的责任心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译记忆的效果。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完善上述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其口译记忆的效率。译者可以通过前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尤其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来提高目标语言,即B语言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译者在短时间内对所接收到的源语言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加工以便进行储存。另外,译者也应该通过前期的强化训练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这样的强化训练通常包括:以表象记忆为主的图示、画面和符号的记忆法;建立在母语和源语言的语法知识基础上的A语言和B语言相对应的句子主要成分和篇章结构记忆法,这样通过上述的强化训练,再附加上口译笔记的技巧训练,就可以提高译者在短时间内对需要记忆的材料的处理能力和记忆能力。endprint
(二)心理因素
口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它是涉及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多层次的再创作的活动。作为该活动主体的口译人员,其世界观、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情感、意志情感、态度和联想等心理因素会渗入到口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源语言符号的输入过程→译者主动接受语言符号→在大脑存储并分析过程→提取输出过程,并最终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
按照心理学知识阐述,人的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即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口译活动也是译员大脑反射和刺激反应活动。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指出:“当人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时,人大脑皮层的奋和抑制的过程是相互平衡的,如果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均衡遭到破坏时,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处于非正常水平”。在口译时,有些口译人员会感觉到心里紧张,这主要是心理因素,表明口译者的心理状态低于正常水平,若是此时这种心理状态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和调整的话,译者就会表现出心跳剧烈加速、脸色发白、声带发紧、声音变化、小腿发抖,无法正常呼吸、表情不自然,这些都会破坏口译的节奏从而导致出现漏听、漏译、错译的情况,严重时无法控制口译场面,甚至是大脑一片空白,出现“语言休克”的现象。
口译过程也是译员不断调整心理的过程,如何应对现场情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是口译者必备的技能之一。[2]为克服心理紧张的状况,首先,译者要建立成功的信心,因为紧张的心理状况往往是由于译者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造成的,增强信心是译者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其次,译者要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做好口译前的准备工作,就等于完成口译任务工作的一半。有经验的口译人员都是十分重视口译前的资料准备的。译前的资料准备既包括直接资料也包括间接资料。所谓的直接资料是指由翻译对象或者组织单位提供的相关文字、语音材料。而间接材料这是指译员根据口译工作的相关主题有针对性地自行搜集的材料,其中包括相关的背景知识、会谈参与者的信息,如果涉及专业性强的翻译内容,译者还要提前准备相关的专业词汇。另外译者还可以设想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并找到解决方法。充分的口译前准备可以使译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并提升信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提前熟悉口译工作的场地,体验一下临场的感觉,不要让陌生的环境影响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口译过程中的生疏与不适应感,只有做到演出前的“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演出中的“胸有成竹”,从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克服恐惧心理,使你更加自信。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平时多注意知识储备,使自己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各种口译技巧,这就为良好心理状态的产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使译者产生满怀信心地开始工作。另外,译者也要学会现场心理调节。俗话说“百密一疏”在精心的准备也会出现意外的状况,如果译者在工作是出现紧张状况时,译者应该保持镇静,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方式使自己的情绪平静,缓解紧张的心理。同时,译者在口译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努力将现场的客观条件对译者心理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二、影响口译效果的不可控因素
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还存在着不可控因素,例如,口译的对象、口译的工作环境以及与会的相关人员等等。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译员是无法改变它们的,但无法改变并不意味着无能为力,译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适应,不应该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如果这些不可控因素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对口译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如果译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他们,就可以将这种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对于不可控因素,译员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如何适应。下面我们从讲者、受众以及口译的工作环境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口译的服务对象——讲者
对于译者来说,口译前对口译对象,即会议的发言人或参与谈判双方的情况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包括年龄、国籍、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这些信息都可以在从有关资料或熟悉他的人那里初步了解到。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情况,译员与口译对象的共同语言可能就越多,译员就更容易理解口译对象的意图。反之,如果译员对口译对象一无所知,口译工作进行起来可能难度就会加大,人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在口译开始前,译员一定要熟悉口译对象。
对口译对象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来获取。在开始口译工作前,译员还要尽可能的找到,口译对象之前的谈话或者发言视频,这些都可以使译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口译对象的语音、语调,了解口译对象的口齿是否清晰,是否经常使用方言,其语言逻辑性如何,其发言习惯怎样。另外,有些场合的口译是带稿进行的,这时候译员对都口译对象的了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前期的音频或者视频资料,可以充分了解发言人的发言习惯,发言人发言过程中是否是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严格按照稿子发言,还是喜欢即兴发言,常常脱离原稿,发言的内容经常会发生变化。了解这些发言习惯后,译员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发言人突然脱离稿子而导致译员出现焦躁紧张的心理,出现错译漏译的现象。
另外,对口译对象的了解还可以在口译工作正式开始前几分钟进行。通常,在正事开始工作之前,翻译总是有机会接触到口译对象的。译员可以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通过双方的场下交流,了解对方的脾气、说话习惯、增进双方的亲近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没有机会进行过多的语言交流的话,那么一个简单的礼貌性问候,或者是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译员的紧张情绪,使译员放松心态,有利于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口译的服务对象——受众
口译工作的即时性特点要求译员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反应能力,能够面对受众瞬间完成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工作。虽然译员的主要对象是发言人即讲者,但是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必须具有同现场受众交流的意识。现场气氛压力是口译工作的一个特点,口译现场的严肃气氛会给经验不足的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口译水平的正常发挥。[3]endprint
口译工作就如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一样,译员的口译效果就如演员的表演效果一样,马上就能从现场受众的反应中得到证实。现场受众的正面反应与负面反应对口译人员的影响截然不同。例如,如果受众能够随着译员口译的内容点头表示赞许或者面带微笑,这样的正面反应就是对口译人员的一种无声的鼓励,可以使口译人员更加自信,口译效果更加出色;相反,如果现场的受众面无表情、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话,这些负面反应就会给口译人员传递负面的影响,译员会怀疑自己是否翻译错误,注意力开始无法集中从而出现口译障碍,影响口译质量。因此,口译人员面对受众往往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当知道现场受众中有资深的同行时候,译员往往就会感觉到心理负担非常的重,发挥不出应有的口译水平。
现场的受众对于口译人员来说是不可控因素,但是面对不可控的受众,口译人员除了用完美的口译“表演”来征服他们外,还可以通过适时的目光交流以及恰当的肢体语言与现场的受众进行交流。这种非语言的与受众的现场交流往往根据口译的内容或者模仿讲者来进行的,当口译内容涉及到现场的某个或者某些受众时,如果口译人员能够将自己的目光转向这些受众或者对其报以微笑的话,现场的这些受众人员也会给译员做出正面的反映,从而使译员能都得到鼓励和赞许,出色完成口译工作。
(三)口译工作的环境
工作环境也是影响译员水平发挥的不可控因素之一。对于译员来说,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口译环境,即熟悉的场地和工作条件下进行口译工作有利于译员水平的发挥。心理学观点认为工作环境的参照系,比如口译现场的布局、颜色、方位、背景灯都对译员的口译发挥构成潜在的影响,对口译现场环境的熟悉有利于译员水平的发挥。因此,译员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去熟悉口译的工作环境。译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提前收集口译现场的相关资料,预测、发现他们的特点,进而及时甚至可以超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适应他们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口译效果。可控因素是主观因素,它可以在译者的努力下,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可控因素是客观因素,它不以口译者的意志为转移,但译者在不可控因素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译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的适应它,从而达到口译的理想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曲兰,陈昕,佟光耀.同声传译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179-181
[2]贾小妹.口译过程中的心理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8):70-74
[3]白玫.口译的特点及标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1):89-91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