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晓燕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7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快速发展,应用型民办高校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双师型”教师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双职称型”教师, 是说教师拥有“双证”,即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系列职称,或者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这是一种传统理解上的涵义;另一种是“双素质型”教师,是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且还要具备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这种解释是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也有多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教师资格,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胜任专业理论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具有教师专业素质之外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采用与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既要对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教育指导的综合培训,也需要针对教师的实践实操能力的锻炼和加强,使教师不仅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且具备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足,内涵理解过于字面化,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存在偏差,仍然停留在“双证”这一层面。这种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字面理解,将会误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使得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双证”,而忽视了教师的职业资格和其专业教学的内容是否一致,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部分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其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理论学习考试获得,并未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实操能力,甚至这些双证资格的取得存在浑水摸鱼、弄虚作假的问题。除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清外,部分教师对“双师型”教师涵义模糊不清,未充分意识到双师的内涵,存在从众心理,认为“双师型”教师不重要,重理论轻实践。
“双师型”教师应熟练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具有较高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但是现实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具备完整的能力要求,往往只熟练掌握专业理论而忽视必要的实践能力,或只具有较高的指导实践能力却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支撑,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一个因素是,在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师型”教育培养中,缺乏健全完善的培养规划机制。一方面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大多从刚毕业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却并没有到行业中、工厂中、社会中进行实际的专业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而很多高校忽视了对这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培养内容和方式,无法促使新人教师快速融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培养;另一方面,高校从行业中聘请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这虽然是对高校双师队伍的有益补充,但对这类兼职教师的定位和管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认为兼职教师仅是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教师,没有给兼职教师提供渠道和机会使其能够依据行业最新发展成果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不利于兼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从“双师型”教师的提出、建设和培养过程来看,缺乏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知缺失和政策支持不力,缺乏相应明晰的选聘标准和严格的聘任程序;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与普通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的薪资水平并无优势,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最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应该纠正对“双师型”教师的认知偏差,厘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对“双师型”教师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双证”上,而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重视。“双师型”教师应是一个整体概念,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在聘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既要看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关注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对已经聘任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对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的培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短时的教师在职培养培训,应密切结合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的成果,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贯穿到“双师型”教师选拔任用全过程。同时,邀请高校内部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和行业内实操技能优秀的专家给教师进行专业和实践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双师型”教师广泛参与到企业行业的产业工作中,实地考察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阶段和成果,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与行业成果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这一步步的培训培养,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不断成长进步,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与时代共进步同发展。
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可以极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更利于双师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因此,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奖励激励机制。首先,从薪酬待遇上来看,针对“双师”和“非双师”的工作性质和需求不同,从聘用、晋升、绩效、职称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对两者的薪酬福利待遇也要区别对待,在同等条件下,对“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的倾斜。其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激励制度。将教师的双师素质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教学、科研、双师素质三位一体的评价指标,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与调整、各类人才推荐的条件中,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对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再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资金使用,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既要培养本校内部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吸引行业领军人物来校开展讲座、座谈会等,介绍行业实际发展水平和成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锻炼的政策和激励体制,引导和激发教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内生动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长远发展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不可能一步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切实推动和加快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厘清“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完善评价奖励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专业素养,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