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9-12-26 02:5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教师

尹 玉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育人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首在师德。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既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底线规定,也对教师提高政治素质、传播优秀文化、积极奉献社会等方面提出要求,为当下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直接依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所讲的:“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从教学视域下探讨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对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1 从教学视域下推进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属于道德范畴,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提高师德水平,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入手,内因和外因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从内部因素来说,大部分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认同传道授业的理想,具有成为好老师的内在动力;从外部因素看,职业道德需要在职业发展中不断锤炼,职业价值感高,职业归属感强,职业道德的牢固树立就有了坚实基础。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除了理论培训、宣传教育、刚性约束等制度和措施外,更需要立足高校办学的新特点新关系,立足办学的基本活动和教师的职业阵地——教学——来探索有效提高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方法和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包含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职业舞台,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本领,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体现并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师德形成的实践基础,并且能使已经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过来,师德是教学活动在价值观念和精神形态上的反映,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因而,从教学视域分析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道德建设困境。高校作为组织系统要发挥引导支持和教育管理作用,帮助教师塑造职业价值感,增强职业归属感,为教师能够成长为“四有好老师”提供思想引导、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2 教学视域下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特质反映了学校的风貌,教师的品性品行决定了育人的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成为受教育者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授课能力。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队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能,但是,对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还存在着一些师德不良行为和师德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从教学内容看,教师授课态度不够端正,教学内容陈旧,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教师的主业是教学,而教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包含教学理念、教学伦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诸多要素,需要深耕细作,才能出精品、出金课。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授课,大都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套路化,或是拿着当年导师的课件照本宣科,或是找些案例课堂上发给学生泛泛讨论,在授课内容让不能运用严谨科学的理论联系丰富的社会实践,在授课方式上不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加师生或生生的互动性,种种行为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师德自然不能彰显。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借着学校的名气热衷于企业兼职,个人利益之上,就像教育部明令批评的“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甚至一个学期连学生姓名都不能记全,无师德可言。

2.2 从教学制度看,教学纪律不严肃,损害教师职业尊严。严明的教学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教书德为首,育才先育人。教师有教师的教学规范,学生有学生的上课和考试纪律。在教师方面,是否按课表上课和公平考试评分是教师职业操守的底线,有的教师因为大事小情经常调课或找人代课,有的教师或因为个人喜好或因为不愿开罪学生或因为他人求情而不能根据实际卷面打出不及格的分数,有的教师对学生在课上看电脑看手机视而不见,这些都是有违教学纪律的不良行为,引发的不仅是授课质量无法保证,更是损害了职业尊严。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对成绩不合格的同学在他们毕业前再次举行补考,通过降低难度让学生顺利毕业,又称为“清考”,特别损害教学的严肃性,为广大教师诟病。虽然教育部2018年发文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但是实际上仍有禁而不止的现象。

3 师德不良和师德失范行为原因分析

一所好大学,一定是有敬畏课堂的教学风气,缺少这种风气,自然是“水课”多门槛低,不会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上述现象暴露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研为重的高校风气。毋庸赘言,在科研和教学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处理上,目前国内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里,重科研的氛围还是浓厚于重教学的氛围。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科研实力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风向标,高水平的科研课题、科研论文,而非科研精神,一直被看作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种导向反映到高校的人才引进中,每份进人合约里都会有科研工作量的具体界定,比如三年内要发表几篇某级别以上的论文或申报一定级别课题,但在教学任务的描述上,只有承担几门课的任务量,没有质上的要求,可以弹性处理。又由于高水平论文可以带来可观的物质奖励和职称晋级,所以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教师们更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上,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提高无暇琢磨,更谈不上潜心育人。

二是教学理念陈旧,对教学的学术性认识不到位,缺少教学相长的支撑平台。大学是教授高深学问的场所,教师要成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掌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就是以学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教学是技术,也是学术,需要教材选择、课程设计、师生互动。正如美国学者博耶所指出的,大学教学体现了学术活动的基本特点,呈现出研究性、创造性和可交流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对大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上当代青年学生本身思维活跃,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有个性有主见,要让课程从内容到形式生动起来,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高校要帮助教师打磨课程,创造师师互动、师生活动的平台,比如设立教师发展中心这样的机构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功力,增强职业成就感,从而促进师德巩固提高。

三是“以本为本”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回归到教学常识、教学本分、教学初心、教学梦想,需要强有力的责任落实和制度支撑。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提高教学质量列入日程,但是对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还没有深入研究和推进,在资源配置和评价导向上依然存在“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在教学水平提高上也没有真抓真管,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自由散漫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些学校的学生甚至在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进课堂环节依然看手机不听课;在毕业制度和学位制度执行中没有严格把关,对于学业不合格的学生,常常有怕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出事”等安全稳定方面的顾虑,或是有毕业为重的思维,对学生学业成绩“放水”。上述种种都是“以本为本”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为的体现。要下决心真正重视教学,是高校主体责任体现的重要内容。踏踏实实研究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的配置标准,教学制度的刚性约束,教学技术的有力支撑,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切实保障教学的严肃性和教师的职业尊严,才能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打下坚实基础。

4 教学视域下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对策

首先要夯实“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真正体现出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是高水平大学的基石,教学重要,教师才会有职业价值感。切实提高教学在办学中的地位,就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局面。要在学科评估中纳入教学因素,比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精品实验课、师德先进等因子;同时构建看得见信得过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诚然,科研考核易量化,教学水平高低难以衡量,这也是师德落地在教学领域考核评价的难点。可以尝试引入督导组、学生、同行等不同评价主体,总结提炼出好教师、好课程的评价因子和标准,加强过程考核。评价标准一旦确立,就可以参考不同级别科研成果有不同奖励的做法,评出“金课”“银科”“普通课”,按照不同标准确定课时费用。这也是鼓励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有效方法。

其次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现教师职业尊严感。要求教师重视教学,也需要要求学生重视课堂,经常性迟到早退课上刷手机等行为,要支持和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吸引力的同时严格管理。学校要担当起保证教学严肃性的主体责任,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不要因为就业、心理问题等“原由”将压力转嫁给教学老师;在学业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对最终学业不合格的学生按规定或予以结业、或转为专科,或劝退。在这方面,华中科大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在2017-2018学年,华中科大因学业问题已经对210人予以黄牌警示,34人予以红牌警示,18名学生从本科转为专科。让教学严起来,为涵养教师职业尊严提供制度支持。

最后,要加强学校主体责任,支持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从教学视域下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途经。一是如前所述,要健全考核评价“指挥棒”。二是着力教师职业发展,要实现“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不是教师个人之功可以完成,需要通过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教学团队等平台,帮助教师系统理解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法等,使得教师有能力交给学生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充分获得职业成就感。三是完善师德奖惩考核体系,表彰先进,加强宣传和示范;劝诫后进,认真督促整改;建立“底线意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首要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必查必问,追责必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教师知敬畏,守底线。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教师
最美教师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职业写作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我爱的职业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