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MHK教学中,学生认为“作文难写”,老师认为“作文难教”,作文教学是难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靠写作来检验。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也直接影响MHK成绩的高低。
【关键词】民族汉考;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共同心声,“作文难教,难教作文”,也成了汉语老师们的共同感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靠写作来检验。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MHK成绩的高低。民族汉考实施十几年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各种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观察生活,从广泛阅读中拓宽学生的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捷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观察生活,首先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如果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空泛的表象,作文就会无从下笔。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摄取生活中的特写镜头,并让观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感兴点,让学生从中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反映生活的习惯。一旦养成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作文也就不会无话可说;其次,留心观察了生活,并不意味着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鲜感受及时地记在记录本上,积累素材。坚持写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素材方法。写日记既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也可以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记日记的时间长了,积累的生活素材就多了,以后写作时就可以直接从里面去提取,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有了真情实感。
大多数朝鲜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校刊校报、班级图书角、板报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多买课外书籍、订报刊杂志,然后相互传阅,鼓励他们相互交换看,这样就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阅读课外书以后要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把感受体会及时写出来;第三,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边阅读边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的片断,记录的东西要经常翻来复习,并鼓励他们写作时大胆地使用。坚持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写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的现象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二、走近学生,多渠道铺设写作的平台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每次接高一新班,开学第一节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做自我介绍,把握好与学生“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机,用知心话语打开他们的心扉。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让他们谈谈自己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说心目中理想的汉语老师是什么样的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让学生对自己九年的汉语学习有了一次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平时注重多渠道铺设写作的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高一、高二阶段安排的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两年坚持下来,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再到“爱说”“会说”,有步骤地提升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以说促写,说的能力提高了,写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适时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认真组织汉语写作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及作文比赛等,让一些有写作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总之,抓住一切契机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让写作不再是难事。
三、活用教材,让课本成为习作的素材
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收录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欣赏和写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视线牢牢地盯住教材,从中挖掘素材。如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这可以作为很好的理想志向方面的素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令人热血沸腾,是激励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奋发图强,唤醒中国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很好的素材;《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一度非常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自己,成为著名作家,可以作为很好的逆境成才的典型写作素材;而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儿子重获新生,这又可作为歌颂母爱很好的写作素材。如此巧借教材,“积学以储宝”,“聚财而吸收”,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就不怕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了。
四、提倡模仿,在模仿中创新
吕叔湘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进入高中以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提高了,议论文越来越占据写作的主要位置,记叙文、说明文也向着较复杂方向发展。要想在民族汉考作文中获得高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从字顺”,好的立意、谋篇布局也影响着作文的质量,是作文得高分的前提。要想使高一的学生尽快摆脱初中的写作模式,模仿无疑是写作入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模仿什么,接着告诉他们怎样去模仿。模仿训练应该先从模仿比较容易的教材文本及学生喜欢的范文入手。在模仿训练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求层次。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比如,对一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依葫芦画瓢,对范文做一些简单的修改;而对于领悟力较强的孩子,则要求他们在模仿中有所创新。模仿优秀的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灵气的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感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精髓,掌握写作技法,发展个性的写作风格,提高写作水平。
五、强化限时、专项训练,掌握基本写作要领
民族汉考作文属于限时作文,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较高质量的作文,这对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作文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提高的,因此,在高一、高二时就开始了限时写作训练,作文要求当堂完成,不允许拖拉,而且要求字迹规范、工整、清晰、好认。从高一到高三,甚至开考前一周,都没放松对写作的要求,尤其是临考前三个月,由两周一次习作改为每周一次。限时训练的做法,虽然有些残酷,但坚持下来确实有效果,经过这番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很少有写不完的。
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最终要靠多训练逐渐体悟和掌握。结合MHK的作文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训练让学生熟悉考试常见作文题型和评分标准,对常考的作文心中有数,并掌握基本写作要领和写作模式,如通过快审题、拟标题、谈立意、说结构、抓素材等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要领。为确保总的写作思路清晰,构建作文骨架,进行了“总结句,排比段”结构式的写作模式训练。这些专项作文训练对学生快速形成写作思路、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大有帮助。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也将继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珍.浅谈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7):21.
[2]郑杰.对初中写作素材积累途径的探讨[J].学周刊,2014(5):160.
[3]其哈日玛.浅谈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感悟[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4):368.
[4]德格都.在民族汉考背景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与途径[J].考试周刊,2012(81):1-2.
作者简介:朴美顺(1966-),女,朝鲜族,吉林珲春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