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婷
(福州文博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批注式阅读由来已久,这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像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很多书每读一遍,就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从而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更精深的境地。批注式阅读非常灵活,可以从作品的内容、情感、写法、结构等方面着手;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等。它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提到“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笔者就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长期摸索,从教师的教学方面和学生的批注方面进行探究,颇有收获。
闽派语文的“求实”里面有一条,就落实到操作性。我们不能空讲“求实”,要给它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法。[1]批注式阅读虽说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但其作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时,就需要定一些“规矩”。这里的“规矩”,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即批注步骤。
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2]批注步骤的安排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得出中心,再思考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接着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最后谈自己的读后感悟或提出疑问。本着这样的原则,将批注分为以下九步:批标题、批内容、批中心、批结构、批段落、批写法、批句子、批感悟及批疑问。
“写了什么”是了解一篇文章的根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不懂文章。他们把一篇文章逐字逐句从头看到尾,仅仅只是看懂了文字,但看不懂文章写了什么。这是因为这些学生不懂得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未能真正读懂文章。
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批注文章的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要学会拿到一篇文章时习惯性的去看标题,通过标题去猜读这篇文章的写作内容、主题等,这样就便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内容,写下文章的中心,那么这也就是从大处着眼。理解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善于从文章的大处入手,不会让自己陷入某些局部的小问题中而不可自拔。所以当他与徐庶等人一起读书时,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不仅在读书效率上高于其他人,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到位、更透彻。
仅仅知道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如何?每篇文章的创作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通过文章结构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内容的意识,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事实上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进一步可以进行写法上的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利于学生写作的模仿。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通过批结构、批段落、批写法这三个步骤慢慢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句子是每一篇文章的血肉,学会判断和挑选文中重要的句子,就是弄明白了文章“怎样写”的问题。一篇文章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句、描写句、内涵深刻的哲理句以及对文章的结构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句,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等。找出这些句子进行批注,慢慢培养学生自主欣赏文章之美的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2]阅读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读懂文章,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有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把想到的相关内容随笔写下,就是批感悟。批感悟可以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个角度来批,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对生活的感悟,甚至可以是看完文章后对自我的反思。
语文和其他科目一样是一门学科,有其学习和教育规律,有基本的要求和规范。[3]第一阶段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按照这九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批注,只有定好规矩,学生熟练掌握了批注的形式、角度、方法,才能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起到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2]的效果,批注式阅读的雏形也就形成了。当学生已经习惯了适应了做批注这种阅读文本的方式之后,就要灵活调整批注阅读的步骤,进入批注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如何理解批注阅读的“有的放矢,去枝取干”?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精读,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等等,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2]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无需九个步骤都具备,要有针对性地从九个步骤中选出适合每篇文章的进行批注。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不同的文章由教师确定本课批注的内容及步骤。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就可以给学生这样明确批注的步骤:
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敏锐性,慢慢地学会确定不同文本不同的学习重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第二阶段这种看似放手实则有的放矢的训练,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紧抓不放”但又“自主批注”这二者岂不矛盾?其实不然!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批注已经比较成熟,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学生要紧抓不放三个步骤,即批中心、批句子和批结构。这三个步骤涉及到每一篇文章的“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大处、细处、奇处来品读。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文章,这三个步骤都要紧抓不放,久而久之,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自主批注”是指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在紧抓不放那三个步骤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感受,自选角度、自选步骤进行自主批注。阅读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到了第三个阶段,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伴随下,自主感悟、自动探究、飞扬思想、获取智慧。之前两个阶段教师手把手的引导都是为了这一阶段服务,只有之前的引导,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现第三阶段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解读课文文本的过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创造性阅读。[4]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阅读教学,通过对学生三阶段的引导,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阅读,又渐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一个播下种子、辛勤耕耘之后必然收获的过程,也是一个洒下春雨、静待花开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