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佳佳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驱动着教师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学习情况,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体验、探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联系教学经验,介绍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经验。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虽然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数学学习经验,但受到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在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重视环境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创设多种情境,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切身体验,使学生自主、合作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具体地,笔者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创设如下几种教学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境,实施故事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是对数学现象的抽象、概括,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是枯燥的,难以有效理解的。如果教师忽视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仍然盲目地通过遵循教科书向学生灌输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甚至增加他们的数学学习负担,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笔者立足数学的形成过程,试图以故事情境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抽象的知识内容。
以“等差数列前n项目和”为例,在实施课堂导入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下1+2+3+……+100=?要求学生们思考简单的方法,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受到数学学习能力的限制,一部分学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该情况,笔者顺其自然地讲述了高斯解决这个问题的故事。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自主地走进故事场景中,对故事中包含的首尾配对方法建构初步的理解。对此,笔者继续提出问题:1+2+3……+2019=?1+2+3+……+n=?借此驱动学生们迁移经验,自主地展开对新知的探究。如此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们初步感知新知,还使学生们对新知产生探究兴趣,便于深度地探究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不仅可以驱动数学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地开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驱动学生深入探究,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尽管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提问,且在每节课都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提问方式单一,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尝试以情境为载体,立足具体场景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们切身体验,积极探究,通过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探究能力。
以“椭圆”为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组织了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细线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好。接着,在细线的另一端绑上一根铅笔,移动铅笔,此时会得到一个运动轨迹。立足学生们的操作现象,笔者提出问题:画出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呢?该运动轨迹是什么呢?当细线的长度等于图钉两点距离的时候,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当小于两点距离的时候,形成的轨迹又是什么呢?结合操作现象,可以为椭圆下一个怎样的定义呢?如此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借由数学现象,自主思考,还可以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实施生活情境教学
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还要求学生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应用能力。简单地说,在学习数学之后,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这些生活内容,不仅可以驱动学生迁移经验,探究数学,获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应用所学解決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对此,笔者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以“集合”为例,在实施新知教学活动之后,笔者为学生们创设了搜集信息的情境。在体验这个情境的时候,学生们需要以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在课后报的辅导班,喜欢的颜色等信息,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集合的形式展现出来。立足学生们展现的集合内容,笔者还鼓励他们自主编创数学练习题,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如此生活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资源的辅助下,进一步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解决集合问题的经验,为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科特点,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借助数学故事、数学问题和生活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所学,驱动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经历情境,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燕.创建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华夏教师,2018(32):15-16.
[2]王飞,殷长征.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及其策略分析——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