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郭大芬*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当人体的外周动脉中形成血栓并造成堵塞时,可引起外周动脉栓塞病症,使得患者需要承受比较大的痛苦[1]。有报道称,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大动脉炎等都是外周动脉栓塞的常见病因[2],而介入溶栓治疗则是本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但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外周动脉急性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本院接诊且行介入溶栓治疗的外周动脉急性栓塞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试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4~75岁,平均(59.36±7.13)岁;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59.48±7.02)岁。患者病历信息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情况下开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与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精神障碍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中途退出治疗者。(4)有其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两组都接受常规护理,内容有: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和病情观察等,试验组加用护理干预法,详细如下:(1)术前,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详细告知其外周动脉栓塞的发病机制、康复知识、病因和治疗方法等,及时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能正确面对疾病,增强自信心。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帮助患者解决治疗期间遇到的问题,并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个体化的措施对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干预。(2)术后,注意补水,嘱患者在术后8 h内控制饮水量在1000~2000 ml/h的范围之内。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告知患者不能屈曲髋关节。为患者提供气垫床,以2 h为周期,于患者的背部增垫软枕,以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期间的舒适度。注意检查导管和留置鞘管有无出现脱出亦或者是弯折等异常情况,确保管道通常。在对微量泵进行使用期间,要分清楚导管与鞘管,并每日对连接处进行1次更换和消毒。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要加强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的力度,并保持平卧位约12h,同时利用绷带对患者的局部进行加压处理,予以沙袋压迫护理。注意观察包扎部位,查看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出血和血肿等异常情况。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两组干预后的疼痛程度作出评价,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按照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作出评价,内容有社会、心理、环境与生理这4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为(1.19±0.32)分,对照组为(3.69±0.41)分。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21,P<0.05)。
未经干预前,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经过干预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析表(±s,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析表(±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6 59.24±4.69 87.61±3.84对照组 36 59.63±4.72 79.11±4.03 t 0.3715 5.8714 P 0.6121 0.0000
目前,外周动脉栓塞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通常是由外周动脉中形成血栓并造成堵塞所致,容易致人残疾,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近几年当中,随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微创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青睐,有报道称,采取介入溶栓疗法对外周动脉急性栓塞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抑制其病情进展,减少致残风险,提高生存质量。但患者在治疗期间受疾病、疼痛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比较容易出现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对其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的恢复,为此,临床还应重视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
护理干预为比较新兴的一种护理方法,能够在展现以人为本现代化护理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从健康教育、病情和心理等多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尽可能的提高其护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进病情康复。此研究中,试验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干预对减轻外周动脉急性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期间的疼痛程度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建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