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

2019-12-05 08:27撰稿罗滨
未来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海淀海淀区学业

撰稿:罗滨

成果完成者:罗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其他成果持有人:支瑶 申军红 刘汝明 姚守梅 林秀艳

区域教育质量如何整体提升?一个教研部门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试图给您一个答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成果界定

海淀区在北京市所有区县中,学校数量多,教师人数多。针对学科育人的价值难以体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生学业达成情况不明、教研指导教学时缺乏证据等问题,海淀进校充分发挥教研机构专业的桥梁和转化作用,历经七年,创建了大面积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支持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成长。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包含四个要素:“学业标准”是桥梁,将国家课标和教师课堂教学密切关联,是学生学业达成的目标;“5+M+N”教师研修课程确保教研系统性实施,是落实学业标准的重要保障;“学业评价反馈”是衡量学生学业情况的尺子、反思教师教学情况的镜子;问题是教学改进的动力源,“多样化策略指导”是教学改进落实、学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四要素共同作用,服务海淀课程改革。

图1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内容框架图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具体内涵

(一)如何将国家课标转化为海淀区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是国家课标的具体化,是学生完成国家课程学习后应达成的学业目标,聚焦学科核心内容和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科能力及其进阶发展。学业标准研制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海淀区成立由教研员、课标组、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论专家,以及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首先,开展标准文本研究,深度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核心内容,把握学科育人价值;其次,以“学科能力构成模型”为理论基础,明确学科能力要素、学科能力发展及其表现水平的进阶变量,包括知识、学科活动经验、认识方式、能力活动及问题情境。三是依据国家课标和海淀实际,构建体现学科能力进阶的海淀区学业标准,通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与解决、典型案例的分析,边用学业标准指导教学边修订完善。先小学后中学、先三个学科后全部学科、先一个年级后九个年级,经四个轮次、150所学校参与实践,通过专家论证和实践检验动态修订,确保方向和质量。

图2 :学业标准研制及应用路线

(二)如何应用学业标准分类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海淀进校应用学业标准,创新教研内容供给和模式,分类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1.应用学业标准开展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海淀进校坚持学业标准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师实践导向,建构出“区域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炼模型”,梳理出千余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教师对学科价值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核心学习活动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每个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文本解析,进行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海淀区教学指导意见,部分还配有专家视频解读和一线教学案例视频,形成可选择的教师学习资源。

2.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5+M+N”教师研修课程

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宗旨,依据学业标准系统架构,根据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结合不同年级具体内容确定教研专题,构建了130余套“5+M+N”教师研修课程,每个年级、每科、每学期至少12次教研(4课时/次,5+M+N=12次,M=3~4次,N=2~3次),其中,“5”是“教师共同必修课程”,“M”是“区级分专题必选课程”,“N”是学区或学科教研基地 “自主选修课程”,通过深度研修,满足全区教师的共性和个性需求,系统改进教学。

(三)如何基于标准开展学业质量评价及反馈?

1.依据海淀学业标准构建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海淀区是“教育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研究团队在教育部指标框架基础上,依据学业标准,立足本区实际,确立了学业质量评价四个一级指标: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二级指标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三级指标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将学科能力外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标准。

2.坚持五个导向科学研发评价工具

一是学科能力导向,注重考查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凸显关键能力和学科育人价值;二是进阶发展导向,关注学生在不同学段能力发展表现,特别是高阶能力发展;三是展示特长导向,增强试题和做答的选择性,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四是综合导向,选择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增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关联融合;五是过程导向,外显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策略。

3.基于标准开展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反馈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选取部分学科,组织实施测评,系统研究数据,并做关联分析,数据研究关注“整体发展水平、有无明显短板学科、学科能力表现、学校均衡发展状况”四个方面,进行组校对比分析、指标聚类分析和学生群体分层分析,进行区、学科和学校的分类反馈。例如:三个轮次的数据显示,海淀区学生能够高水平达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科知识和技能扎实,但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学区间、学校间的发展存在差异。

(四)如何基于数据提供多样化教学改进指导?

问题是教学改进的动力源。海淀教研对课堂教学的指导,由基于经验转为兼顾大数据,精准定位教学问题,探索多样化教学改进策略,促进教学改进升级。

1.探索多样化教学改进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板块、学科能力水平发展状况的诊断与归因分析,为学校提供一张精准的教学改进导航图,探索出“研究数据—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精准指导”教学改进范式。也逐步探索出多样化教学改进策略,如基于教研共同体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策略、基于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的“大教研”策略、大单元主题教学策略、农村小班化教学改进策略等,解决关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2.形成海淀区教研和教学指导意见,教学改进不断升级

基于研究和实践成果,教委颁发“海淀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引导方向、明确要求、规范教学,加强育人质量保障。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的实践效果

聚焦影响教学质量的四个关键变量: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业标准达成情况和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创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搭建了国家课标、教学目标、学习设计和实施的桥梁,搭建了研与修、学与评的桥梁,为教研优化、教学改进提供支持。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坚持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改进的基本原则,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角度加以检验,按“实验校-区域-全国”逐渐推广,发挥了引领、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引领了新时代教学改革

基于学习科学、学习进阶理论构建的教学改进体系,将国家课标与教师课堂进行密切关联,抓住深度理解国家课标、发展学生学科能力、丰富学习方式、开展深度学习等学科育人的关键,促使教学由“考试导向”转向“育人导向”,推动新时代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支撑了教师的教学改进

一是提供了一套信得过、抓得住、用得好的工具,15个学科、21本《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明确学科能力进阶,明确深度学习活动设计路径和实施策略。二是建立了精准的教学改进系统,充分利用学业评价数据,使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成为常态。三是构建了“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整体设计“区域—联片—校本”三级教研,建103个学科教研基地,各有侧重、分级实施,支持每位教师教学改进。

(三)带动教学质量高位提升

区域教师教学能力普遍提升。调查表明:90%以上教师认为,学业标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对自己教学帮助很大。在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北京市教学展示和课程、教学、资源等领域,海淀区获奖众多,凸显了区域教师实力。

全区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呈优质均衡发展趋势,农村地区更加受益,学校之间差距逐步缩小。以2015~2017三年学业质量监测为例,部分薄弱学校如玉渊潭中学、科大附中等,学业成绩持续提升,与全区平均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反超。

(四)国内外影响力逐渐扩大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应用成果支持薄弱地区,如北京市房山区、通州区,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河北承德塞罕区、赤城,贵州遵义等,尤其河北省昌黎县整体应用该成果,教师教学能力普遍提高,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典范。

“海淀教研”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增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承担外地教师培训达万人以上,培训英国老师,数十次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发表20余篇论文,下载总量超过万次,引用近500次;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新华网等29家媒体多方报道,给“海淀教研”品牌赋予了新内涵。

面向未来,海淀区教学改进体系研究与探索的着力点在于:基于统编教材进一步完善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继续开展教学关键问题的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大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力度,致力于解决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难点问题,为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专业支持。

猜你喜欢
海淀海淀区学业
我的梦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建校60周年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飞吧!少年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