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波,刘笑丛,付 晓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就业价值观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代表,每天都在接收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8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且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支付线下场景不断丰富,大众理财习惯逐步养成;在线教育、政务服务发展迅速,带动公共服务。微博、微信、微商等“微”媒介的出现使信息传递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微时代”正在以颠覆式的方式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大学生价值观、就业价值观在“微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在当前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在由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到普及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国外主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就业问题,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在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研究结论显示,个体的职业生涯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个体价值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1909年,美国的“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根据其研究成果出版专著《职业的选择》,首次提出“就业指导”概念,并提出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的三种因素理论,这是目前可以追溯的最早的就业价值观的研究。[1]
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他认为应当给予当事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赋予其自我成长的责任,咨询者只能充当一面镜子来不断反射当事人言语和情绪,这使得传统的择业教育开始转向到关注求职者的个人需要。[2]381,382
20世纪60年代,舒伯提出了“生涯”的概念。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用动态发展性逐渐取代静态稳定性。舒伯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角色,个人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对其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与投入,过于投入某一角色并为其成功付出太大的代价,有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3]
20世纪70年代,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包括五种类型:自主型职业锚、创业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技术职能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这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4]166-178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职业辅导理论家弗莱德森提出职业选择上的“限制与妥协”理论,即人们在遇到环境限制时,在职业选择上通常最先放弃的是兴趣,其次是社会地位,最后是性别角色,这也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5]
从国外来看,国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十分普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以调查的方法加之治理措施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完善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为基础。虽然国外大高等教育中也鲜有涉及就业指导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研究确非常多,这类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地域等方面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他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就业价值观提出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基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
而具体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方面,龚惠香(1999)通过调研和动态分析后得出结论:自我实现因素正在慢慢超越经济收入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时的第一考虑因素。[6]
费毓芳、余新丽(2006)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发现,大学生就业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分别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单位在大城市、提供“四金”,这说明了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多元化。[7]
洪芳、吴谅谅(2007)比较研究了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现在校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社会声望和物质报酬这三方面的诉求明显高于已工作的大学生,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的特点。[8]
韩丽勃(2010)发现当年在择业指标中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企业地域、性质和规模,最不看重的是企业福利、待遇和是否专业对口。这再一次说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变化,薪酬福利、社会声望都不再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唯一指标,就业地点、生活方式、人际环境等新的择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越来越重要。[9]
周琪、罗川(2013)分析了“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教育要充分把握“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10]
谭为跃(2015)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需要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与工资待遇、工作地位、个人特长能力、个人兴趣、排序与取舍等关系。[11]
李庆真(2016)探讨网络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认为现代化和网络化作为嵌入性因素影响了各代群体价值观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网络化直接影响了1990年代以来青年的价值观。[12]
综上,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就业指导关注度不高,这可能是导致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以及就业现状。另外,有学者从互联网的视角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鲜有涉及到互联网、微时代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影响关系。因此,在“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微媒介”传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内容变得多元化,这将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但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完善,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有时候不能判断信息的价值,高校的教育也应当在这方面加以重视。
微时代下,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软件的普及使信息向着更加高效,实时的标准传播,人们接收信息也更加地高效、便捷。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平板随时随地看新闻、刷网页、参与话题讨论等,形成一种碎片化阅读的形态。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人们的心态更加浮躁,信息以短、小、精为特点,各类微媒体呈现出的是大量的碎片信息,而转发、评论等使这些信息碎片更加泛滥。这将导致大学生不能形成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这种浅阅读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还需加强,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容易造成他们价值选择的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另外,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和现场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出现严重的手机依赖症,自主性地分析问题和决策问题的能力减弱,呈现出更多的依赖性与盲目性,这样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将更倾向于他人的指导建议,从而出现更多的矛盾心理。这样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结合就业价值观来说,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过多地参考家长老师的建议,或者易受同龄人职业选择的影响,而丧失了自己的主观判断。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获取的数据来比较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异同,并且提取“微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子以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变化特点与演化机理。
本问卷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众多的相关研究文献,编制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卷调查》,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调查以及就业观现状调查,共15道题目,第二部分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每个题目对自身就业时的影响,1—5分分别为重要程度最小—最大。量表设计了20个指标。并且对此量表做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主要因子。
表1 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评价指标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共发放61份问卷,回收问卷61份,接下来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以此来评估大学生就业观结构预测量表每组题项的可靠程度,即不同测量者使用同一测量量表所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水平。采用计算Cronbach’s alpha系数的方法。Cronbach’s alpha的系数越接近1,信度越好。一般而言,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0.7-0.8之间可以接受,0.35-0.7信度一般。Cronbach’s alpha系数如果在0.35以下则问卷可靠性不高,不可取。经检验,问卷的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0.8,(见表2)可以开始采集数据。
同时对16题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mapling Adequacy)检验,以此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测度的值越高(接近1.0时),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通常按以下标准解释该指标值的大小:KMO值达到0.9以上为非常好,0.8~0.9为好,0.7~0.8为一般,0.6~0.7为差,0.5~0.6为很差。如果KMO测度的值低于0.5时,表明样本偏小,需要扩大样本。[13]218-220我们的调查数据分析取值为0.780,远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体检验的虚无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阵,如果不能拒绝该假设的话,就表明数据不适合用于因子分析。一般说来,显著水平值越小(<0.0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如果显著性水平很大(如0.10以上)可能表明数据不适宜于因子分析。[14]218-220我们收集的数据近似卡方值为743.294,自由度为210,显著性为0.000,(见表3),因此拒绝检验零假设,即原始变量存在相关性,认为适合因子分析。
表2 可靠性统计量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本问卷选取的样本是在校的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47份,经筛选,有32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到94.52%。
1.问卷的信度检验如表4:从表看出α>0.7,表明信度良好,依据该问卷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
表4 可靠性统计量
2.主成分因子分析:为了评价问卷的有效性,对测量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797,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从旋转成份矩阵中提取出5个主成分(表5):主因子1与a6、a7、a5、a8、a9五个指标联系密切,且这五个指标都是与企业的自身因素以及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命名为企业发展因子;主因子2与a16、a15、a12、a3、a17这五个指标联系密切,且与外界他人意见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我们将之命名为客观条件因子;主因子3与a14、a13、a11、a4、a10有关,我们将之命名为工作条件因子;主因子4与a19、a18、a20有关,我们将之命名为个人条件因子:主因子5与a1、a2有关,我们将之命名为社会环境因子。
表5 旋转成份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
为了探究大一大四这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差异,我们将对这五个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两类学生在企业发展因子、工作条件因子、个人条件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上差异不大,而在客观条件因子上差异明显,与该因子相关的指标分别是同龄人的职业选择、辅导员及任课老师的意见、专业对口度、父母的意见和个人的学习成绩、证书获得。接下来对这五个指标做均值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同龄人的职业选择和父母的意见这两个指标上的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在两项指标的均值均低于大一新生,即说明大一新生会在职业选择上更具有依赖性,会有更多的从众心理,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刚入学存在的迷茫心态有关,所以在做选择时更倾向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指导。
表6 主成分因子的独立样本t检验
62.8%的大一新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41.4%的大四学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表明大四学生在即将就业的形势下,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这可能跟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在初次就业的薪资要求上,大一大四学生的要求大部分集中在4000-6000这个档次,而6000-8000这个档次上,大四毕业生仅有13.39%的学生选择,大一新生则为23.17%,从侧面说明大一新生对于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没有明确的把握,有盲目自信的趋势;在择业倾向上,大一新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大四毕业生则会更多考虑压力和收入的关系,这可能与大四毕业生在即将踏入社会之际有更加务实的心态有关。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获取得知大一和大四这两个群体的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均存在贪图安逸、盲目从众、缺少创业精神、缺乏科学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现象,而且更加物质化,薪资报酬是他们最看重的就业条件,国企或者国家机关单位是他们最想去的单位,有超过80%的学生选择。大多数人更加倾向于去北上广等东部大城市就业,而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地区仅有不到1%的学生选择。
从而可以看出,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首先在于大学生自身,他们并不单纯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好高骛远的心态往往让他们错失很多工作机会,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普遍过高,并且存在着既渴望发挥才学,又想避重就轻、害怕吃苦的矛盾心态;其次,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无疑是大学生择业和定居的主流选择。国家的人事制度存在缺陷,不少大学生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难以落实人事关系,导致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待业也不匆忙就业。再次,就业难现象也与媒体的宣传导向有关,不少媒体都在渲染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这让很多企业都抬高了就业门槛,造成人才流失现象;最后,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务实的就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就业指导教育虽然已在高校教育中逐渐开展,但是所占比重仍然偏小,而且在大学生心理引导,职业定位,就业形势认知方面的教育尤其不足。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在就业教育上应该加大重视力度,首先要加强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大一新生刚入学之际,就应该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早做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同时,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导学生切勿有贪图安逸的想法。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将外部教育逐渐转化成学生的内部意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观。目前的“微”网络客户端的发展日益旺盛,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客户端传送职业教育信息,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实践实习信息,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是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教育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家长父母的参考意见以及职业选择影响对于学生的职业观养成无疑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一方面,家庭教育要改革,父母要做好行为示范,传递给孩子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是贪图享乐,培养孩子向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导向,而不是只顾薪酬等物质化条件。另一方面,父母家长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目前社会仍然盛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应该转变思维,鼓励他们先就业后择业或者先就业后创业,不需要一步到位,当他们在就业中有挫折和压力时,要及时给予理解和支持,家长要多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就业情况,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同样,在“微时代”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长之间除了线上沟通,也要建立网络沟通渠道,可以利用微信群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便于家长和学校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业现状等问题,及早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前进。
大学生所处的就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根本的因素,国家政府应该确保这个环境的干净和公平,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用人单位的录用规则实行透明化管理。其次,大众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要朝着客观公正的方向,不要刻意渲染就业难得现状,以免造成大学生的逃避就业、不敢创新的心态,造成用人单位抬高就业门槛,故意苛刻刁难求职大学生的状态。最后,国家要尽快建立一个开放竞争、井然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严加管控,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早日实现优秀人才在地域和城乡间的自由流动。
首先,大学生要利用在校期间的时间,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自己敢于创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心态。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切勿在年纪最好的时候选择安逸。大学生是接触沿科技最先的一批人,一定要正确利用“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摄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摒弃垃圾信息,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浏览意识,要对媒体的宣传把握正确的是非观,不被诱导,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