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
——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9-12-04 05:25常桂香王婷婷王一仕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究者问卷研究

常桂香,王 卓,王婷婷,逄 杰,王一仕

(青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3)

“教师总是在别人向他们提供某种方法的时候而道谢,而从来没有想到这些可能并不是真的适用自己,因为他们并未参与其中。”[1]贝克汉姆强调真正优质的教学方法不但是经得起检验的,而应是源于教师自己的研究过程,而不是他人的成果。“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形成于对教师专业性的重新认识和界定,[2]高霄认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与科研能力有极大联系,只有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保障。[3]苏忱从发展教育科学、变革教育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加速教学专业化发展四方面阐述了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4]教师开展研究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但直接从大学移植过来的科研方式又似乎不太适应基层教师的本土化发展,有关教师与科研之间的定位还未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校本研究”有助于一线教师进行科研,[5][6][7][8][9]有研究者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师进行科研的有效方式,[10][11][12]还有研究者从“反思实践法”、[13]“教育叙事法”、[14]“小课题研究”等对教师开展科研的方式进行了论述。[15]综合以上观点,在有关一线教师科研定位的问题上,自2000年以来,文献多从基层教师的角度出发定位科研,他们认为科研应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16][17]

已有研究虽不断提倡科研对于教师的巨大价值和关键意义,但国内一线教师的科研状态仍差强人意。例如,有研究就指出一线教师科研水平低下,认识有限。[18][19]在有关一线教师如何进行科研的问题上,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相应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应该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科研知识,提升科研能力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校)可以与一线教师搭建合作得桥梁等,前两种方法是很多研究都会提到的观点,但就高校与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下的教科研的相关文献还并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高校若想与一线中小学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协助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那么,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教师参与科研的方法以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了解教师已有的科研认知,态度和动机。了解这三方面的状况有助于各大高校制定更有效、合理的科研环境与指导方法。有研究者对教师科研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丁连信、卞惠林认为科研动机、方式、以及获取资料的途径影响着教师从事科研的进程。[20]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科研意识、理论素养等是影响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21][22]总体来讲,影响教师从事科研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

近十年来,高校带动一线教师进行科研俨然成为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必要战略,例如有研究就通过引导高校与一线教师合作的两种模式而提出相关的建议,[23]还有研究通过分析与厘清高校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之间合作关系的复杂性进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国内高校研究团队助力中小学研究课题的研究也不在少数,[24]例如有学者通过论述高校与一线教师之间合作研究的背景、必要性以及内涵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25]高校指引,教师参与的合作研究路径之所以有效,不外乎有两个主要原因:(1)大学中的教师掌握着最新的研究理论,对前列的研究方法以及最多的研究资源,而这些是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所未能达到的;(2)一线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实验田,能为高校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场地,因此两者合作使得教科研更能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研究战略也充满着挑战,一方面,高校的研究范式十分标准化,语言专业化,而抽象的描述和对不同理论的引用,常让基础教育的教师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教师未曾接受过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培训缺乏基本的研究知识和技巧,常让高校研究团队倍感辛苦。

为能促成高校引领,教师参与的研究战略在我国的顺利推行,本研究以山东省383名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影响教师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其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困惑、需求,为相关高校,研究团队提供参考。但纵观文献,已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以丝变的形式进行剖析,少有实证方法或方法单一,基于以上问题,比者在阅读相关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加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索,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认知态度和动机,二位建立高校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通过使用便利抽样法在教研员朋友圈以及学术贴吧发布网上问卷,笔者获得了383位来自山东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问卷回复。其中调查地点主要包括:青岛、济宁、德州、潍坊、东营、济南、聊城、菏泽、淄博等地,样本中34%为小学教师,66%为初中教师;84%的教师最高学历是本科,12%为硕士,还有比例较小的教师为专科学历,不存在博士学历。当然,之所以选择英语这一科目的教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1)英语教师比其他科目的教师可能更具有国际视野,更能够接受新颖的革新理念,以带动其他科目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英语作为一门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它能更好更快的帮助教师和学生融入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作为一名教育者,长远的教育目光必不可少。(2)事实上,除中小学英语教师之外,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也面临问题,如有研究者就提到我国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做研究的原因前三条就包括研究难度大、没有相关人员的建议、研究方法匮乏等(Borg&Yi liu,2013),[26]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与高校英语教师都存在着各自的科研问题,而要想使情况得到改善,就应该形成“筷子抱团”的意识,互相尊重双方的研究理念,互相学习双方的研究亮点,并最终建立高校指引,教师参与的合作研究路径。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的目的是了解被调查者的科研现状及基本认识,而访谈作为另外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用来描述教师对科研问卷中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可以与问卷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有助于保证研究的内部效度。

以博格(Borg,2012)编写的《大学教师科研参与问卷》为基础,[27]在考虑到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后,对其进行了微小程度的改编,并制成《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问卷》。其中本文中表2和表5全部来自于博格的问卷,而表1、3、4、7、8皆在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区别后进行了细微调整,比如在了解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时,原问卷列举了教师在计算机课、数学课等不同学科上进行科研的情景,我们全部将其改为英语课的背景下,以配合本课题的调查。博格的问卷数年来已在不同国家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群体上进行了验证,其信度和效度都已被检验并证实,是一套可靠的问卷工具。例如来自土耳其的研究者就曾使用博格的问卷对大学英语教师研究情况做过调查。[28]

在对本次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验证教师对问卷中具体问题的看法,在被调查者同意的前提下对部分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电话录音访谈,其中访谈对象包括中学与小学教师,访谈内容也是根据之前被调查者提交的科研问卷进行的扩充,并最终将问卷问题和访谈观点结合起来一一验证。

(三)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在样本收集方面,由于是征集志愿参与的便利抽样,教师所在的年级,地理位置等变量的分布并不均匀,且并未收集山东省全部市区的数据,因此结论的代表性应被谨慎评估;然而,任何事物的深入了解都蕴含着共性,因此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以此研究的结论为锚点,结合具体学校教师的本土化特点进行科研的动机和认知分析。其次,访谈者的数量有限。由于问卷内容设计敏感话题(如教师对科研奖励的看法和科研环境的评价),只有少数老师愿意在问卷填写后被研究者联系,并参与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科研习惯

经调查得知:44%和35%的英语教师偶尔或很少进行科研,而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同行中发表过科研论文的比例也较小。总结来看,虽然大多数教师在访谈中都提到“科研能丰富自身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等,但数据却清楚显示了教师真正科研行为的发生频率有限,且发表科研论文的教师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也较低。

表1科研频次

(二)科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在测量教师科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将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科研动机;第二部分为科研环境,它主要包括:科研氛围、科研途径(阅读研究)、科研引路人三个维度;第三部分为科研认识。

1.科研动机

本题根据博格的问卷设计了13个可能会影响教师科研动机的因素,[29]并提供“最有吸引力”、“有点吸引力”、“没有吸引力”、“有消极作用”的4级选项,由教师进行选择。其中,“最有吸引力”被赋分4分,其他三项依次为3、2、1分。通过计算每个因素的平均分,我们得出了各个因素的对于教师的吸引力程度。在将分值按降序排列后,我们发现有几项动机的平均数远远高于其他因素的平均数。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这些高吸引力因素分两部分进行呈现。具体可见下表2。

整体来看,教师从事科研的内部动机要大于外部动机。具体来看,在内部动机中,学生的进步与教师自身的成长基本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分值只差0.01分)。在外部动机中,职称晋升仍占绝对领导地位,高于第二位荣誉奖项0.13分。事实上,在访谈中绝大多数教师也表示,因论文发表对教师晋升职称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部分教师是在政策的驱动下才选择科研,并非是对科学研究具有崇高的热情和动力,甚至有教师表示晋升职称后就没有继续做研究的动力了,因此我们或许能够考虑到一线教师科研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表2 教师参与科研的动机因素

2.科研环境

我们将科研环境分为三大维度。其中,科研氛围聚焦的是被调查者本校科研支持与参与力度,科研途径聚焦的是被调查者有关阅读研究的频次、方式等,而科研引路人主要想了解,对教师科研参与产生重要影响的角色有哪些。

第一个维度是科研氛围。表3主要在李克特5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选择对其本校科研氛围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共9个选项,由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赋分1、2、3、4、5,最后,分值按降序排列并选取前三项与最后三项进行分析。

由表3看出 :被调查者学校科研氛围总体较好,选项分值界于中立到非常同意之间,其中学校对教师科研的鼓励为4.07分以上,表明学校对教师科研较支持,且教师之间也会相互讨论以提高科研能力,但相对来讲,有关教师在本校进行科研所需要的最新研究成果(3.52分)与学术资源(3.55分)存在些许获得不到位的情况,且由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访谈中教师也认为“缺乏时间”是影响其进行科研的重要因素,从结果中也显示了学校分配给教师做研究的时间(3.54分)相对较少。

表3 教师学校科研氛围

第二个维度是科研途径(阅读研究)。经调查,多达50%的教师偶尔阅读一次有关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而31%的教师很少阅读。要知道阅读文献的频次与教师的研究能力是具有相关性,教师不论是因资源获取或自身条件有限而导致教师阅读频次较低的,都会影响教师科研水平。

表4阅读英语专业论文的频次

由表5得知:多达79%的被调查者通过网上(如百度等)获取研究资料,其次,有64%和59%的教师通过阅读普通期刊和书籍来获取资料。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却仅排第四。众所周知,以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的网上资料,未经科学合理的筛录,易造成文字、数据的不严谨,且书籍类文献更新速度慢,易造成文献观点的陈旧,而非英语专业的普通期刊又易导致教师抓不住本学科重点,进而影响教师科研水平。

表5阅读研究途径

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明明对教师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但教师阅读情况却不乐观,主要原因由表6可知:72%的教师接触到相关文献的机会有限,W等老师曾表示:有关部门提供给教师可供挑选的专业期刊(英语专业期刊)相对较少,继而导致中小学的一线英语教师不能够阅读到比较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像专业(如英语)期刊之类的官方网站需收费也会影响到教师科研的参与度,进而出现上表中教师资料的来源主要为百度等网上易获得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期刊各项标准较严格,必须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分析才能成文,进而出现67%的教师认为会认为专业期刊晦涩难懂,最终影响教师科研积性。

表6阅读英语教学论文较少的原因(多选题)

分析教师认为“阅读研究对自身影响的程度”时,3%和35%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研究对自己的教学没什么影响或者仅有一点影响,究其原因,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研究论文不切合教学实际、不能直接指导课堂,偏离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此笔者考虑: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因对研究认知的不同理解,导致其对科研的态度产生分歧,进而影响教师从事研究的积极性,也最终表现出教师研究频次较低的结果。而相反,43%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研究对自己的教学比较有影响,而表4却显示,50%教师对于阅读研究的行动却不是很积极,教师偶尔才做一次研究,由此可以分析教师对于科研重要性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并未付诸积极行动。

表7阅读研究对教师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个维度是科研引路人。观察表8,65%和61%的教师认为教研员和学校同事对教师科研产生重大影响,而像校长和大学老师等却占比较小。访谈中,大部分教师也用类似帮助、引导、鼓励等词来描述教研员对被调查者的影响,L老师甚至用近乎“很厉害”、“作用太大了”、“挺佩服的”等词表达对其的忠信度,话语描述过程中也能感觉到部分教师似乎很“依赖”教研员,但W老师就认为教研员的作用“不是那么的大”,甚至认为教研员的知名度是由“恭维”、“场面性的”的话语系统堆积而成。

表8影响科研积极性的重要角色

3.科研认识

本题取自博格的问卷中情景判断这一部分。[30]共10个情景,由教师判断每个情景是否属于研究,并选择4个选项中的一项:肯定是研究,十有八九是研究,十有八九不是研究,肯定不是研究。表9中分别呈现得分最高(科研特征较明显)和最低(科研特征较不明显)的三项进行分析。

观察表9:问卷中情景1、6、5介于十有八九和肯定是研究之间,总体来看,这三种情景具备的共同特征是认为经测试、反思与分享并投放到相关英语刊物上的非实证性研究更像是科研活动。而得分较低的9、7、8题中介于十有八九不是和十有八九是之间,它们具备的共同特征包括收集学生的反馈、进行学校评估等非系统的探究过程的等。

表9 教师认为属于研究的情景

本题旨在了解教师判断优质研究的标准。在博格问卷的基础上,[31]将选项改编为:“不重要”、“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确定”4项,通过频率分析,锁定最受认可的几项评价标准,并按降序排列呈现在表10中。其中,多达86%的教师认为优质研究中语言措辞应清晰易懂、84%的教师认为研究问题应明确、82%的教师认为样本数据收集量大也为重要一环,最后,81%的教师认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结果能实际应用于教学并且研究者自身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表10 优质研究的重要特征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高校引领教师参与的合作研究模式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之一。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调查山东省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深入挖掘一线教师在有关科研方面的具体看法,例如像教师的科研现状、科研认识、科研环境等,以推动该合作研究模式在我国的顺利实现,更快达到教师研究的专业化、系统化、主体化。

通过问卷分析及访谈编码发现,总体来讲,被调查者科研内部动机占主导,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与个人成长的深切关注和真实愿望。这说明一线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识,但也不排斥因内部自身知识与能力匮乏以及外部来自学校自上而下的绩效评估压力(如职称与科研成果挂钩),[32]加之像研究时间不充足、资源不充分、研究压力大等原因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而由外部动机占主导的教科研,科研质量成果也可想而知。

(二)对高校的启示

1.科研动机:营造良好研究的大环境,引领教师追寻正确的研究导向

首先,很多学者发表对高校与一线教师合作科研的看法,他们认为话语权上就能看出“研究者的霸权与一线教师的失语”。[33]他们用“教师要成为自觉地研究者”“让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类似“要”、“让”“使”等指令性的口吻提出建议。[34][35]可调查结果也清楚的显示了一线教师的科研,内部动机需求占主导,这也恰恰表明,他们并非单纯想做知识的消费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创生者。[36]但或许往往有太多外力因素的不正确参与,导致教师自身研究观念的模糊与淡化,当然,本文并非对以上观点表示全部赞同,大学教师与一线教师合作得模式并不有仅这一种,有研究就通过简单的结构方程模式构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他们认为,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在科研合作方面存在两种显著模式,第一种就是遵循大学专家-教师-学生自上而下的模式,而相反另一种方式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具体由大学专家将其所擅长的科研理论和方法等传授给一线教师,而教师又将自身直接的教学经验传递给高校,最后,由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将知识传播给学生;[37]其次,外部因素的激励也是各部门引领科研的助推剂,可谁知由外部竞争激励机制簇拥下的科研成果又会作何评价?[38]一昧的将教师科研能力与外在的晋升、学历挂钩是否会引导在教师从事科研的初衷就未树立正确的研究方向?那么如此方式得出的研究成果,有效性又为多少?

当然我们并非要求各部门取消各项奖励机制,而是不应该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或提升职位的必要条件,研究成果只是证明教师能力的其中一项因素,但它并非决定性因素。那么高校专家在教育相关部门与一线教师之间就会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解释相关部门的期望,表明教师的诉求,最终使得二者之间达到相互了解的状态。刘涛提到:“教育研究的性质与教师队伍决定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39]我们也应从一昧倡导所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泥潭中走出来,不落下任何一个有意愿的教师,也不改变任何想从其他方面进取的心愿,这样或许会更好的减少研究问题的泛化、重复、低效等问题。[40]

2.科研环境:改善研究“生境”,[41]提倡自主反思、“优化”专业引领

虽然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总体上拥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但由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丁连信提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难点中“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占73.83%。[42]L教师曾表示;由于学校分配给教师科研时间较少,导致大部分教师会利用节假日进行科研,如此方式,就会拖慢科研进度,成果也大打折扣。很多研究者都提到了“研究时间”成为影响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难点,而占用教师正常休息时间不仅会导致教师带着情绪搞研究,而且会大大降低研究质量。但众多文献在建议中仅仅是提到过要给予教师研究时间等口号,并未提出过具体的实施办法。

因此,笔者认为:各方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合作者(高校教师),在支持教师做研究的同时,不仅要在大方向上做出表率,而在具体研究的形式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高校学者可以以共情的方式向学校提出建议,教师时间不够,可以建议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专长选择取向上对教师进行分流,那些选择从事科研且项目较重的教师,可配备合适的教学助理,如此,当研究时间与教学相冲突时,教学助理可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事实上,很多建议不仅仅需要的是教师的一己之力,而需要作为协助一线教师参与科研的高校等相关部门也应做出力所能及的行动,例如像通过写作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开设讲座、带动有需要的教师共同研究某一课题等。

关于提高研究水平的途径中,教师阅读英语专业文献的积极性并不高,且有限条件下的教师大都通过像百度等搜索引擎或者阅读书籍等获取资料,从阅读内容的关卡上就窄化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因此,在以上建议的前提之下,选择从事研究的教师应主动反思自身的研究方式,如果是因研究资源匮乏等原因,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自己的选择争取最大的权利,而不是因一点小的阻力影响了研究的整个大局,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合作者-大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获取研究资源、教给教师如何快速获取目标性研究资源的方法等与教师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虽然斯腾豪斯(1975年转引自Nunan ,1997)指出,最理想的课程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合作的结果。[43]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是给予与被给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方式。[44]还有研究者认为;要建立合作文化,需避免自上而下的、技术控制的方式,要警惕人为合作,因为人为合作是被迫的而非自愿的,是管理优先而非教师关注,是结果预设而非生成的。[45]笔者倒不是全部同意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定义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但也有所启发,并借此引导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自我觉醒。当然,一昧只执行教师与研究者合作的机制也是不可取的,由权威知识的引导之下,教师有成为各方政策的执行者的可能,继而丧失了教师专业自由这一特性。作为高校教师也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与界限,他们是以合作者的方式向一线教师伸去“橄榄枝”,而非上文所提到的知识的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要知道一线教师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同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可获得的教育实验田,他们更多的是互补的合作关系。且专业引领者更多的应是服务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尊重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技能等,应恪守“辅助”职责。[46]

3.研究认识:改变理论研究独有的刻板理念,考虑教师研究的实际情况

传统“大学本位、政府主导”的教科研发展模式一直是主流。这种发展模式,理论方法至上成为衡量优质研究的重要标准,因而面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紧急召唤,模式的盲目移植也造成了中小学一线教师与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缄默与对立。与此同时,有研究者从社会分工理论的角度指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使命不同,专业标准不同,因此二者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职责。[47]因此,教师科研发展的初始,高校学者多从大学研究的特点进行理解,但面对新的研究人群,我们更应从专业学科的角度理解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问卷中96%的教师以“科研首先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的成果首先应该惠及学生的、科研的内容也应该是与具体的课堂情节相联系的”等具体的、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字眼发表了一线教师对科研的具体看法,博格认为:“教师对研究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研究参与的程度和性质”。[48]因此,高校教师要想和一线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能够听取一线教师的部分愿景,当然,作为一线教师也同样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去试着理解高校专家学者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报告教师对科研观点的数据也想要为高校提供一种合作方法的理解。

猜你喜欢
研究者问卷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问卷网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