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思维导图的应用

2019-12-02 08:15吴亮用
读天下 2019年32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思维导图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模式

思维导图(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思维关联。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关注思维导图并运用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等知识经验不同,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也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既不是视而不见,采取回避的态度,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开展教学,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逐一回答,而是将问题进行归类,然后把这些问题分配到不同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互为学习的资源,最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由于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障碍地自由发散,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就会不断地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就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开放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在教学过程学生个体具有持续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创造,不断完成自我更新。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改变了应试教育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

二、 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既关注整体,又关怀个体,发现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的作品,能够呈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从而做到在关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各个活动、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如让每个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等。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启发:“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想多远就想多远。”这样,就使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最初和最终的思维导图加以比较,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把新的意义并入已有知识中,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形成性评价。思维导图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时,学生在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而当学生把自己的跟同学或老师的进行比较和探讨时,模糊不清的问题就变得明朗,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前,课堂教学普遍枯燥无味,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兴趣,根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满足与快乐。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学生当作统一规格的产品,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究竟灌进去了多少。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在教学中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和参与下,让學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从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到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再到对思维导图的完善,无不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完成。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学”的指导的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的转变。

四、 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要注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理念。“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动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活力,才会异彩纷呈。生成性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当学生在教学中产生预设外的生成,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或判断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一下。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问题逐渐清晰。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总会出现超出教师事先“预设”之外的“生成”,课堂教学中要把“预设”和“生成”科学而艺术地结合起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应变能力、更敏锐的观察能力、需要更广博的知识面、做更多的教学准备。

总之,地理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欣.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蔚晓艳.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吴亮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石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思维导图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