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本文将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怯场心理;教学设计;表达内容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口头语言为媒介,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心,所以,这一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小學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简单总结为:学生不敢表达、不想表达、不会表达。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经常鼓励他们口语表达并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然后进行合理的指导,争取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 鼓励学生口语表达,克服怯场心理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最重要的原因是有明显的怯场心理,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和同学谈话时可以做到滔滔不绝,并且在写作文时文思如泉涌,但是只要课上回答问题,他们就会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尤其是教师要求他们进行口语表达时,其实,学生的问题就在于难以控制的紧张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怯场心理,进而成功迈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
我们以“留在心里的印象”这一话题为例,借此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口语表达。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自己对哪个朋友的第一印象很深刻,为什么?并告诉学生五分钟后进行发言;接着,在学生思考的期间,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述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口才打击秦王的故事,用来告诉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并要求他们表达尽量要有逻辑性;最后,当学生发言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所有人当众说话都会紧张,但是之所以有人会成为演说家,是因为他们通过不断练习克服了紧张的心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便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
二、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表达欲望
除了不敢表达这一因素以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还因为不想表达。有些学生相对内向,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断创新,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都可以采用。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具有良性竞争性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便有了表达的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举办小型辩论赛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首先,我们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选择出内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善于表达的十名学生,正反各五名,并设置论题:“期末不考高分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接着,我们可以将剩下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成两队的智囊团,并引导全体学生课下通过搜集资料完善自己的话术,并确定辩论时间;最后,学生在一种充满竞争和乐趣的氛围中完成自由辩论,教师可以给予表现更为优秀的一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让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能够抛开顾虑,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爱上口语表达。无论哪种形式,教师一定要注意,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不能挖苦或者讽刺,要用一种赞赏的心态不断鼓励学生,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表达内容
在我们的教学经验里,乐于观察生活的学生往往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观察生活,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的内心充盈时,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不会差。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还要注重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进而实现有话可说。
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这一话题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他们选择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要求表述尽可能有章法,内容尽可能有文采;最后,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次表述不够好的原因是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还是没有实现有效输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并养成习惯,进而打破学生口语表达的局限性,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
综上所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提高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做出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基于新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43-44.
[2]路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J].学周刊,2018(31):55-56.
作者简介:
杨伟超,河南省开封市,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