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甜甜
【摘要】纵观近些年来的高考题,正、余弦定理并不是单一地出现在高考题中,而是和函数、向量、三角形等结合起来,本文主要探究它和三角形面积结合出现的两种题型.
【关键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
一、已知边长和角度求三角形面积问题
例1 (2014·全国)已知a,b,c分别是△ABC的对应边,a=2,且(a+b)(sinA-sinB)=(c-b)sinC,求△ABC面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bsinC=12acsinB=12bcsinA,分析已知条件知道:要想求出面积,必须从已知条件推出另外一条边的长度和一个角的正弦值,而要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很明显看出与均值不等式有关.
解 ∵(a+b)(sinA-sinB)=(c-b)sinC,∴(a+b)(a-b)=(c-b)c即:a2=b2+c2-bc,又∵a=2,由均值不等式可以得到bc≤4,当且仅当b=c时等式成立.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可得cosA=12.又∵sin2A+cos2A=1,∠A为三角形的内角,∴sinA=32,∴Smax=12bcsinA=3.
反思 在知道一条边的长度时要运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正余弦定理来进行边化角、角化边来得到我们想要的条件,那如果已知的是三角形的一个角我们怎么来计算呢?是不是和已知边的算法一样呢?接下来我们来看:
例2 (2014·山东)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3,cosA=63,B=A+π2.求:(1)b的值;(2)△ABC的面积.
分析 在解决第二问的时候,通常要用到第一问的结论为已知条件来解决第二问.
解 (1)由正弦定理很容易解得b=32.
(2)∵sinC=sin(A+B),∴asinA=csinC=csin(A+B),
又∵sinC=13,∴c=3,
∴S=12bcsinA=12·32·3·33=322.
(在求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时候,重点是要注意隐藏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sinC=sin(A+B))
总结 对比例1和例2我们知道: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用诱导公式、正余弦定理来进行边化角、角化边来得到想要的条件.边角转化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已知边用正弦定理来化为角;另一个是已知角用余弦定理来化为边;在选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知道哪个角或者哪个角好求出来就用哪个公式.
二、已知面积求边长、角度和周长
例3 (2017·全国)△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的面积为a23sinA求:(1)sinBsinC;(2)若6cosBcosC=1,a=3,求△ABC的周长.
分析 当已知的面积里有二次项的时候,通常要对其进行降次处理,然后选择合适的面积公式;要求三角形的边长,即要化角为边,在已知条件很少的时候,要恰当地运用第一问的结论.
解 (1)很容易解得:sinBsinC=23.
(2)∵6cosBcosC-sinBsinC=1-23,
∴cosBcosC-sinBsinC=-12,即cos(B+C)=-12.
又∵∠B,∠C为三角形内角,∴∠B+∠C=2π3,
∴∠A=π3.
又∵12bcsinA=a23sinA,其中a=3,解得bc=8,①
∴由a2=b2+c2-12bccosA,得b2+c2-bc=9.②
结合①②可得b+c=33,
∴三角形的周长C=a+b+c=3+33.
反思 在求周长的时候,我们运用了设而不求,整体代换来求得最后的答案,设而不求是解三角形周长常用的方法,那如果我们要求三角形的边长呢?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吗?求边长和求周长之间有联系吗?下面我们来看例4:
例4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C)=8sin2B2.
(1)求cosB;(2)若a+c=6,△ABC的面积为2,求b.
分析 要求边长,已知三角形的面积,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还要把第一问的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来运用.
解 (1)进行降幂处理后易得出:cosB=1517.
(2)由(1)知cosB=1517,所以sinB=817,
∴S=12acsinB=417ac=2,∴ac=172.
又∵b2=a2+c2-2accosB,
∴b2=(a+c)2-2ac(1+cosB),得b=2.
(在解答過程中,我们也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把ac和a+c当成一个整体代入余弦定理中,从而算出b的值)
总结 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或周长的时候都用到了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的方法;先用面积公式算出两边长的乘积,再运用余弦定理算出这两条边的和,再运用条件和已知结论求得结果.
【参考文献】
[1]张一.正、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76-77.
[2]代润达.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