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英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9-0052-07
语言和思维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而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就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而言,其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认知和思维是听、说、读、写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身心的急剧发展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
一、基于思维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的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Bloom(1956)曾针对教育教学的测试和评估提出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六种类型:认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evaluation)。各个阶段标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结果。以英语阅读练习为例,从问题设计的类型就可以看出该练习要求学生达到哪一层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激活学生哪一种类型的思维活动。
表1 Bloom的认知思维层次与英语阅读练习题的语言特征
在70年代,Valette & Disick(1972)将Bloom的这六种认知能力演绎为外语教学的五个阶段性训练活动:机械性技能(mechanical skills)——知识(knowledge)——应用(transfer)——交际(communication)——评论(criticism)。其中每个阶段都列出了相关的内部认知行为和外部语言行为的表征。例如,机械性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只是通过眼看、耳听来认识字母、单词或发音方面的区别,其外部语言行为表征主要是模仿,如跟读、跟唱、抄写等。“感受知识的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填空或简单回答问题来表明对已学过知识的识别和记忆。操练式应用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现有词汇或句型指引的情景来呈现自己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应用于不同的情景。交际阶段则要求学生能融会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评论阶段更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有独创性的语言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Morris等把Bloom的认知思维发展理论进一步简化为“认识——理解——应用”三大层次并具体运用到外语阅读理解训练的教学中。他们认为通过阅读理解题的设计可以激活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即重现信息——理解信息——应用信息。第一层是识别事实(factual recognition),即要求在阅读中找到某些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只要求读懂字面意思(reading the lines);第二层是理解和推理,即要求对这些语言事实做出解释或说明原因等,这就要求读懂字里行间的意义关联(read between the lines);第三层是深加工和应用(elaboration),即归纳和提炼文章的观点并作评论、解释或举例说明,这就要求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题外发挥(reading beyond the lines)。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认知思维的取向可以反映到教育测试,教材编写和练习设计中,它也同样会体现在教师的课堂之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节基于思维培养的七年级英语课外拓展阅读课。
二、基于思维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2018年四月份在广州市天河区的教学研讨中上的一节区级公开课。课型是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共享单车的阅读材料,阅读篇章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方便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课标》规定“教材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既要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二)学生分析
上课学生是广州某中学七年级(2)班的学生。学生平时使用的是沪教牛津版英语教材,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取材自课外,但难易程度上比较接近。另外,“共享单车”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有话能说。
学生对英语学习很有兴趣,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一些事实性信息的提取和理解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关注學生的深层理解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共享单车的相关信息包括如何使用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
2.通过主题句、关键词、复述等阅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理解的能力;
3.辨识文本的主题、观点及其支撑性细节或例子;
4.训练“观点+支撑细节(例子)”的思维形式,并能运用这种模式针对话题阐明己见;
5.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学会将知识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并分析合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启动学生思维
教师很热情地向学生问好后即直奔主题告诉学生们今天要讨论共享单车(bike-sharing system)。接着,教师问学生: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By bus”“On foot”“By bike”的喊声此起彼伏,见引出了目标答案,教师即抛出了设计的问题:How should we get a bike if we go to school by bike?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点。有学生举手回答:“We can buy a bike.”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但紧接着追问了一句:“Is there any other way?” 然后展示了自己骑共享单车的图片。图片一呈现出来,学生兴奋地集体大叫了一声。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教师引导学生“Or, we can rent a bike. But, how should we get this sharing bike?” 学生讨论了一会,然后有学生回答:“First, we should download an APP, then we should scan the QR code,and pay the money, and finally we can use this bike.”(教师提示了scan和QR code。)另外,有学生举手补充道:“We should find a bike first.”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使用共享单车的流程简要地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抛出了第二个设计好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bike-sharing?学生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设计评价】
共享单车这个话题非常贴近生活,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采用了直接切入的方式引出教学主题,迅速带领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教师用两个问题:How should we get a b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bike-sharing ? 来激活学生的知识。how和what do you think of的提问语需要学生分析整合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是指向高层次的认知思维。这个导入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现有知识。另外,这两个问题与后面的阅读练习紧密相扣,这个导入环节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快速阅读——归纳概括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找出各段的主题句。由于材料是教师加工处理过的,逻辑非常清晰,学生很快发现每一段的第一句其实就是主题句。教师提示学生主题句标明了各段的主要大意,然后提出了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要求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因为学生概括有点困难,教师示范第一段可用关键词what来概括。第二段的内容是对导入环节学习活动的深化,在教师的提示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快明白应该用how概括。第三段学生找到了概括全段的关键词advantages,但是不太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教师这时举了个例子帮助学生:If we ride a bike, the traffic will be less heavy. And that's the advantage of sharing bike.部分学生反应过来advantages是“优势”的意思,然后明白了这段的关键概括词是advantages.第四段中problems的复现率比较高,所以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个关键的概括词。概括第五段的关键词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e have to say, we also hope表述的是个人观点,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出了opinions这个关键概括词。完成各段大意概括后,教师进行了考试技巧的点拨:“If an article explains facts, it is explanation. If it explains opinions, it is argumentation.”
表2 概括各段的关键词
【设计评价】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速读全文,通过主题句、关键词和文体等技巧的点拔,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学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读懂文本才能找到概括主旨的主题句,而用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则要求相对比较高,这些练习都是促进学生较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教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学生在找主题句和归纳概括关键词的过程中思路相当清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个教学环节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3.文本详读——理解推理
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整体框架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详读全文。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用了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即每一段都根据段落主要内容设计一个问题。这些问题设计承接前一个教学环节中用关键词概括大意的学习,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挖掘,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教师设置的问题如表3所示。
表3 问题引領
在阅读第一段时,教师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文本,要求学生阅读该段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What is bike-sharing?
○2Why does the writer say bike-sharing has been popular all over China?
这两个问题是训练学生提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出答案,是对低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凸显了两个问题中的要点:Bike-sharing is a service……,a large number of people,然后教师进行总结you have already known what the bike-sharing is, but do you know how to use a sharing -bike?由此过渡到了第二段。
【设计评价】
识别与提取信息是要求找出文本中明显的、具体的信息,强调的是字面理解能力。这些活动用来训练学生的初阶思维能力。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解码的过程中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
教师在PPT上呈现第二段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呈现了一幅关于如何使用共享单车的流程图,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动词完成这幅图。
图一 如何使用共享单车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词scan的理解,教师展示了一幅手机扫码的图片,学生很兴奋地说出了scan。学生找出全部动词后,教师在文本中凸显了表示先后次序的连接词first, then, after, and并提醒学生“When we talk about how to use a sharing-bike, we can use linking words to show the order”。然后教师在PPT上隐去了大部分内容,只保留连接词和流程图中的动词,让学生相互复述如何使用共享单车。学生在阅读中已经深入文本,读懂了字里行间的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学生很快就尝试口头阐述如何使用共享单车。因为对文本理解得比较好,当教师邀请学生口头输出如何使用共享单车时,有两个学生先后落落大方地进行了口头展示。
【设计评价】
这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如何使用共享单车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学生的复述产出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并结合实际进行内化、解释及产出的成果,是基于阅读语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认知的初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的过渡,促进了学生概括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第三段用了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bike sharing这个问题来引领阅读并让学生猜测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ill talk about?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分析了这个段落的行文结构是topic→key points→supporting details。因为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偏弱,教师在分析文本结构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文本中呈现topic是advantages,而key points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凸显了文本中的关键词green和user-friendly。然后教师用不同的底色快速呈现两个方面的supporting details,但并未具体分析支撑细节。在学生对文本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完成思维导图。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思维导图感到有点茫然,虽然知道意思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填词。教师趁机提醒学生,思维导图中的同一级分支所用词的词性是相同的。在教师提示下,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在PPT上呈现了思维导图并总结同一级分支green和 user-friendly都是形容词,而less heavy traffic和less air pollution的结构是形容词加名词,而convenient、time-saving、cheap都是形容词。然后教师问学生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for bike-sharing system, but are there any problems?由此过渡到了第四段的详读。
图二 共享单车的优势
【设计评价】
第三段教师采用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和系统描述与分析,并对问题进行深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通过训练,学生对topic→key points→supporting details这个思维方式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个环节着重于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把握,并进行比较、归类、解释及概括,是基于阅读语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思维的要求也更加高。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第四段的文本并凸显“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快说出这一段的“topic”是“problems”。接着,教师凸显了逻辑连接词“one of, besides, what's more, lastly”,学生很快明白有四個“problems”。然后教师问:“What's the first problem?”学生回答:“Not all the users are willing to obey the rules.”教师紧接着问:“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学生很快找出句子“Some people park the bikes in their own homes”。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So, this example can show that users do not obey the rules. This example can support the point.”接着教师呈现了“topic→key points→examples”,并呈现了空的思维导图。基于第三段的学习,学生对这个思维模式有了更好地把握。然后,教师呈现了第一个“key point(not obey the rules)”和第一个“example(park in homes)”作为示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思维导图。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教师总结道:“We have talked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sharing-bikes, then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about bike-sharing system?”顺利过渡到了下一段的学习。
图三 存在的问题
【设计评价】
第四段教师强化了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topic→key points→supporting details/examples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同时,通过分析学生也注意到文本中丰富的example使论点清晰、主题突出,从而对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里的思维训练为学生后面的产出奠定了思维基础。
第五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后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完成图表。学生很快找出“changed our lifestyles,brings us a lot of convenience,put it to good use”。教师在文本中凸显了这些短语并展示了完成的图表。
图四 作者的观点
【设计评价】
经过前面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对观点——支撑细节/事例这个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对作者的意图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对最后一段的文本分析也显得驾轻就熟,很快在材料中提取出了作者的观点。
4.文本延伸——应用评价
在读后的设计环节,教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梳理了全文的信息结构,重温了关于共享单车的what, how, advantages, problems, opinions等信息。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前面文本速读和详读的教学重点相呼应,思维缜密。然后教师先后展示了三幅不同的图片并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aring bikes in this picture?学生根据图片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新的语境中,这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幅图片是一个老人在别人的帮助下拿着手机对着共享单车扫码。有个学生说:“Everyone, even the old ones can scan the QR code to unlock the sharing-bikes with a smart phone. It is very convenient.”第二幅图片显示公交站附近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有个女生举手说:“There are a lot of sharing bikes in front of the bus station in the street. It blocks the traffic.”第三幅图片是一个成人骑着一辆共享单车,单车前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孩。学生马上指出:“It is dangerous to put a baby in the front of the sharing bike.”经过热烈的free talk,教师紧接着问学生:“Do you like bike-sharing? Why?”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示学生按照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examples 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对details和examples以及逻辑连接词进行了举例说明,给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
图五 应用与评价
【设计评价】
在读后的教学环节,教师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认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个人见解。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分析、综合并展开联想,积极建构意义。在应用阶段,学生以评判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本节课的话题谈论自己对共享单车的看法。此时学生关注的已不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设定了五个教学目标,各个目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逻辑性强、思维非常缜密。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解读并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从获取文本表层信息到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从外显信息过渡到内在联系,继而建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判断、归纳、分析、合成等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发散性和批判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在本节阅读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得到许多有效的生成。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对他们思维的培养很难通过几节课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教师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将会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授课时间对一节思维容量大、思维要求高的阅读课而言略显紧张,因此在最后的输出活动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呈现精彩的表現。
四、基于思维培养的阅读课评析
本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语篇,对文本的挖掘由浅入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了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识别与提取
识别与提取能力是要求找出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识别与提取的信息是外显的、具体的,强调的是字面理解能力。学生对文本第一段进行第一次阅读时找出什么是共享单车,为什么共享单车很受欢迎;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有意识地在文本中找动词等。这些活动指向认知水平的初级阶段。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解码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识记与理解的思维能力。
(二)概括与理解
概括与理解能力着重于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把握,并进行比较、归类、解释及概括,是基于阅读语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关注每个语篇的主题句来领会作者的基本观点,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其观点进行概括。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认知的初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的过渡,促进了学生概括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分析与应用
分析与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理清阅读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推测、分析、综合,展开联想,积极建构意义;能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信息,区分支撑性细节和事例,确定作者的意图和语气,推断隐含的意义。在应用阶段,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认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见解,学生突破读者的角度,跳出课文,以评判者的身份发表见解。在输出环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话题谈论自己对共享单车的看法。此时学生关注的已不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师坚持语言与思维不可割裂,坚持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维训练,将会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何安平.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6]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