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经典课 重拾“慢”教育

2019-11-29 07:20刁淑君战燕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刁淑君 战燕

摘   要:教学是三分教、七分等,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学习更是需要时间进行内化理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拾“慢”教育,在“慢”中渗透教材意图,在“慢”中渗透思想方法,在“慢”中渗透概念本质。给足学生时间去体验和探究,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满足智能时代的新人。

关键词: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9-0028-03

从教多年,笔者越来越体会到教学是慢功夫,急不得。卢梭说过,教育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要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核心素养应该是渗透在具体课堂教学内容中。但是现在的教学存在一种现象:课堂上节奏太快,教师害怕慢了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了考试成绩。为了赶进度,大容量、连环追问成为常态,呈现出“高速课堂”的假繁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感到学习素然无味,课堂真正的育人价值得不到体现。这种快速教学现状不能焕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智慧课堂的内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追求过全、过细、过多、过快的课堂不一定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地理课堂不妨放慢节奏,透过“慢”的艺术,也许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慢”中渗透教材意图

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建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能够贴近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教材是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但不能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信息和作用,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预设学生在某阶段理应掌握的内容。备课时除了对教材做知识层面的剖析外,还要解读教学内容蕴含的育人知识,从而达到知识教学与地理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的确,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必须精心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使教学设计不会偏离方向。在“慢”中渗透教材意图,需要通过问题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慢慢感悟重点知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选择性必修课程《自然地理基础》中“洋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知识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是学习的重点,洋流分布规律只是知识基础。有的教师上课时花费很大气力,运用花样手段让学生去记忆洋流名称,也有的教师整节课在讲述洋流的分类和成因。他们没有揣摩编者意图,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因而无法很好地体现教材应用的活力,认知素养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笔者充分学习分析,理解了教材的意图,在洋流的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一是读图探究概括规律(学生已经具备了地球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球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学习洋流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呈现“地球行星风系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通过读图探究,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的活动真正落实在地图上;二是应用探究,回归生活。

整个教学过程在慢慢渗透教材意图中引领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有序认知过程,引领学生把握了教材的内在规律性与开放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洋流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慢”中渗透思想方法

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路和导航仪,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所以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知识与地理问题联系的桥梁。地理思想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学生内心深处领悟透彻,才能运用它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地理思想方法是基于地理知识抽象出来的意识形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加以渗透,讓学生慢慢领会和掌握地理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要做到自然,还要细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地理思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的现象甚为严重,表现为教师总结出多种答题模板让学生去记忆套用,这是纯粹“就方法论方法”的死板教学,缺乏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参与,是与核心素养理念相违背的。所以思想方法要“慢”渗透,少灌输。例如,复习“气候的影响因素”时通过以下问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而烟台却寒冷多雪?(地面状况对烟台气候形成具有更突出的影响);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而新疆的吐鲁番地区瓜果种植的优势条件却是水源丰富?(与高山冰川融水有关)。运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案例慢慢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尺度的转换,慢慢渗透其思想方法,即不同的地理空间其影响主导要素是不同的。

笔者所述的“慢”而不是“拖”,应该慢在重难点处,让学生更好地自我内化。有人曾这样评论,“教育三分是启发,七分是等待。”这也许是对“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最好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融于其中,自觉探究,体验其中的乐趣,体验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学习“水循环”时,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而,学生对人地观缺乏正确认知,教师必须要用“慢”的艺术课堂去滋养与渗透。又例如,学生对青岛市大面积“海绵工程”的实施存在疑惑,尤其是径流、蒸发、植被等知识之间的关联理解不深刻,做题时常出错,所以笔者就直接带领学生实地授课,效果良好。

环节一: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沧口公园“海绵工程”现场考察,学生对“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沙地、渗透塘、雨水草沟、雨水溢流井等下渗设施”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对水循环的利用有了深入的理解。

环节二:学生对已初见成效的公园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微视频,学生们自己配音讲解,对水循环的意义有了很好的诠释。

环节三:教师提出问题①城市内澇的主要原因;②海绵城市大量铺设透水砖对城市区域水循环有哪些影响(学生互动)。通过以上环节,将地理知识落实于实践,实现了其生活化的趋向,学生对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与思考,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且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只有将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理清地理事象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 “慢”是为了重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的认知快速提升,是地理素养培养的具体体现。

三、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慢”中渗透概念本质

地理概念反应地理事物及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关键。现在学校都是用分数来评估教学,为了让学生考高分,教师尽量压缩地理知识教学的空间,直奔主题,教学中概念产生的过程被简化,认为概念教学没必要花费时间,应挤出更多的时间加强训练。看似“高效”,实则后患无穷,这犹如做“夹生饭”导致食客消化不良。学生对概念仅是一知半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是模棱两可,致使答题时缺少思维的连贯性,地理核心素养难以落地,综合思维能力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要在“慢”中渗透概念,潜下心来,慢慢引导学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真真切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概念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使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许多学生认为地理课有趣而地理题难做,时间长了学生会丧失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概念学习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育人角度看,课堂教学渗透概念要慢下来。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概念的教学,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梧桐、杨树、马尾松、水杉树等,并引导学生与樟树、木荷树进行对比,发现后两种叶片椭圆形,坚厚革质且具光泽,终年常绿,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校园的树种不具备以上特点,其中水杉树、马尾松虽是常绿但不是阔叶,梧桐、杨树是落叶阔叶树种。这样通过实地观察对比,虽然绕了一大圈,教学慢了许多,但每一个学生对温带落叶阔叶林概念的认识就比较全面深刻且不易遗忘,且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发现学生对某些概念存在理解障碍时,要及时调整教学预案,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这四个概念往往令学生感到困惑,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分别展示相关的示意图进行讲解;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近概念,如“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时区与区时”“气旋与锋面气旋”“天气与气候”等,教师可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突出其个性特征,避免出现概念不清思维混乱的现象。教师在概念教学时一定要放慢节奏,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领会、去反思,还要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思维过程,形成独立见解,赋予其思维的开放性,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方法的传递,还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课堂的“慢”源于教师的涵养。课堂上要耐心渗透,搭建好知识建构的多种平台,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带着宁静致远的心态,完成思想和精神的浸染、心灵的唤醒,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体验教育真正的精彩。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如何突出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浅析如何提升中学地理教研工作有效性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