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19-11-27 10:28林志良
名师在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量角器因数倍数

林志良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后坂小学,福建莆田 351256)

引 言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讲,课堂参与性不高。并且,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质疑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离不开实践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去发现数学规律。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材料来开展教学。

例如,在讲《角的度量》这节课时,笔者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角,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的大小。然后,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进行观察。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量角器的外刻度、量角器的内刻度、90°刻度线、0°刻度线和量角器的中心。笔者把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一个学生画出一个角,测量后再交给另一个学生进行测量,看两个人测量出的度数是否一致。两个人交流了运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及方法,并准确地测量出了角的度数。

二、注重探究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探究教学,要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营造探究的氛围,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互帮小组,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以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讲《圆柱与圆锥》这节课时,笔者把四个学生分为一组,让其对圆柱的高进行小组探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圆柱形的实物,然后把商标纸剪开观察商标的形状。学生发现:有的展开后是正方形,有的展开后是长方形,还有的展开后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笔者让小学生在组内讨论:展开后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剪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得到:沿着高剪,会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斜着剪会得到平行四边形。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什么?学生通过还原圆柱得出:长方形的长为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为圆柱的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展开的平行四边形能转化为长方形吗?于是,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

又如,在讲解《因数与倍数》这节课时,笔者提出了问题:“有12 名学生参加训练,怎样使其排成一个整齐的队伍呢?请你用乘法算式表示排列的方法。”学生想到了1×12,2×6,3×4。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 )是12 的因数,12 是( )的倍数。笔者把四名学生分为一组,让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这些乘法算式,学生找出了12 的因数。笔者鼓励学生说出12 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说出了1、2、3、4、6、12。笔者提示学生,在写12 的因数时要一对一对地写,或者按照顺序找,避免漏掉。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18 的因数,学生很快找到了18 的因数有:1、2、3、6、9、18。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最大的因数是这个数本身,最小的因数为1。最后,笔者又让学生任意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小组通过合作找到了2 的倍数,并将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2、4、6、8、10……学生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为它本身,但没有最大的倍数。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了一个数的最大、最小因数和最大、最小倍数,并做成一个表格。课后,笔者出了两道判断题目让小组进行合作讨论:(1)14 是7 最小的倍数( )。(2)6 是6 的倍数,6 是6 的因数( )。这两道题目考查的是倍数、因数的知识。

三、紧密联系生活,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数学知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2]。

例如,在讲《植树问题》这节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间隔”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课题。笔者说:“同学们,举出你们的小手,看一看张开的五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学生回答:“4 个。”“那么,三根手指之间有多少间隔呢?”学生通过观察手指回答道:“2 个。”笔者接着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间隔’的例子吗?”学生中有的举出了两棵树的间距,有的举出了排队的同学之间的间隔。然后,笔者出示了植树的课件:两棵树之间的空隙叫作间隔,植树问题就是研究间隔数和树棵数之间的关系的。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小明家到学校有1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树?”通过将数学和生活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又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笔者出了一道题目:鸡和兔一共8 只,鸡和兔共有26 条腿,问有几只鸡、几只兔子?鸡兔同笼问题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一道数学问题。学生都知道鸡有2 条腿,兔子有4 条腿。笔者让学生进行猜测,并把猜测的数据写到笔记本上。笔者提示了假设的思路,可以从鸡8 只,兔子0 只开始推算,还可以从鸡0 只,兔子8只开始推算。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直到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止。有的学生会从4 只兔子、4 只鸡开始推算,这种推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可以快速推算出结果。运用生活经验来解数学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要注重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同时,应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

猜你喜欢
量角器因数倍数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倍数魔法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量角器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认识量角器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