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希
【摘 要】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没有采取与有效方法,导致文本解读教学低效,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自然受到影响。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更深刻的理性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从多元角度解读文本,在课堂中真正落实文本解读,让学生和文本之间拥有对话的空间。因此,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讨文本解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策略
文本解读强调的是读者阅读文本时,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在这多元化解读中,读者的认知进一步得到深化。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让学生能够多角度解读文本,在理解文章深层内涵、丰富语言思维的同时,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知。
一、发挥语用功能,拓展文本广度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运用语言文字,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有赖于语言水平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文本解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在一次次文本解读中获得提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教材的语用功能,鼓励学生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例如,讲解《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将“读”作为切入点,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珍珠鸟的美丽及可爱,让学生油然而生对珍珠鸟的呵護与关怀之情。当然,读只是学习的基础,在通读课文之后,学生已经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一步引导,“这时, 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同学们,如果小鸟会说话,你认为它会说些什么呢?”教师这个问题可谓抛砖引玉,瞬间课堂气氛被点燃。学生围绕问题,深入阅读后兴致勃勃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主人,我飞了很久,口很渴,你能给我一些水吗?”“朋友,你在那里勾勾画画什么呢?为什么不和我玩呢?”“你好,你拿的是什么啊?能给我看看吗?”原本单调的课堂,因此变得情趣盎然。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只是用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敢于想象,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及语用练习,对文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延伸。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独特语境
在成功感受语义的基础上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文本解读,那就是对文章语境的把握。为了对文章形成深层次体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语境的感悟。学生将不只是着眼于文章内容,而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揣摩作者的构思意图。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独特意境。
例如,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时,结合桑娜的心理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原文的关键词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摘录的语句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句话通过描绘丈夫外出打鱼一日未归,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的确非常艰难,学生通过这句描写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沙皇统治阴影下百姓生活的艰难,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反思,那就是珍惜现在自由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还有的学生认为,“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通过这句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桑娜虽然理智上认为不应该收养这两个孩子,但是情感上她又选择了这样做,即使自己的经济根本负担不了,看似冲动的行为却闪耀着善良的光芒。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把握,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笔下的情境,也能对课文中穷人的处境有清晰的认知,也会对他们报以深刻的同情和敬意。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认知,使得解读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借助一些关键词句,学生通过这些词句能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到作者所寄寓的情感。这种解读更加深入,而且有理有据,也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敏感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发掘文本深度
文本解读的核心秘诀在于真实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文本教学中营造适合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在适宜的情境中,学生的体验能够得以进一步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随之增强,阅读的积极性也将得到充分调动。
例如,讲解《草原》一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接着让他们搜集和草原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相关影音资料,通过投影仪展示精心挑选出的草原风景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大。教师发现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眼里闪烁着向往的神采。对于学生来说,草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无法想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色。当教师通过多媒体为他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他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文中的草原和现在大屏幕上看到的会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区别?作者又描绘了哪些草原景色呢?教师为学生精心创造的情境让学生和文本的沟通成了可能,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文字世界,认真专注地阅读下去,读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语句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的“我”对蒙古同胞依依不舍的心情。学生经过了不断的朗读与思考,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也就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松进入了文本世界,学生的情感获得了激荡,体验也进一步丰富。如果文本是海中的岛,情境就是帮助学生接近岛屿的船只。
四、多元解读文本,彰显文本魅力
文本的解读没有固定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层次阅读文本,获得个性化解读。但解读不是无根之水,解读应立足于文本。文本解读不仅需要多元化,更需要进行文学性解读。只有将阅读与解读相融合,文本解读才不会失去根本意义。
在《不会叫的狗》一文的教学中,关于不会叫的狗的最终结局,学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课文中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结局,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看看他们喜欢哪一种结局并阐释理由。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第三种结局,因为小狗总算学会了正确的狗叫声。但是还有的学生认为第三种结局没意思,不如第一种结局,狗狗学会了各种语言,成为了语言大师。这位学生的解读立足于物质层面,关注的是小狗收获的东西,却忽略了小狗失去的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解读这一种结局下小狗的幸福与遗憾。虽然它获得了物质,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但它一生都没有学会属于自己的叫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看待问题需要更加全面,既要关注光明的一面,也要看到黑暗的一面。其实这只不会叫的狗就像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人,不知道去往何处,也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只能不断地寻找,四处碰壁。人生充满了可能与拒绝。每个开始都意味着对另一种人生的拒绝。学生若有所思地听着,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体会,究竟小狗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呢?如果自己是小狗又该怎样选择呢?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思维也不再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延伸到课外。
阅读的乐趣就是在一次次对文本的揣摩中获得,尤其是当人们读懂了作者文字背后的寓意时,那份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说。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课文中的一切,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文本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文中,应对课文加以延伸。文字本身充满了想象空间,对文字的解读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文章内涵的发掘,鼓励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意境,体会文章内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汤如滨.准确解读文本,优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106-107
[2]郑军玉.立足文本解读 创设具体情境——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