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彩霞
(甘肃省庆阳长庆中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西方文化对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渗透,已让社会和人们变得“心浮气躁”,就像乘坐在飞奔的列车上,慢不下来,更不要说停下来。
作为80后的我,也是一样。转眼之间,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涯已十年有余,面对一些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我迷茫,彷徨。有时我经常问自己,我们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何在?每天披星戴月,对学生的付出,远远多于自己的孩子,可为何有的孩子和老师不共戴天?“湖南杀师案”简直让人震惊,失落,困惑曾一度占据我的内心,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只能用“乱七八糟”来形容。
当前的初中学生,更是活跃的过了头,头脑里没有“冷静”和“理智”两个词语,天不怕,地不怕。不爱学习,就爱生事,出风头,动辄打架斗殴、杀死父母甚至老师。近年来,校园频频发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经过多次反思,沉下心来思考,我发现能改变这种状态的有效方法是,一定要“静”。不但作为教师的自己要“静”,还要让学生“静”,不要让过去倡导的“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误导,让学生“动”的屁股都坐不到板凳上了。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静”,也就是冷静、理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改变自己和学生,让“静”成为师生的一种人生修为。
佛家讲的打坐,就是磨练自己,达到“心静”,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为。一个人只有心静,才能时刻保持清醒,认真规划自己的每一天;只有心静,才能时刻保持平和,平平淡淡的对待每件事;只有心静,才能反思自己。诗圣杜甫曾经说:“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何等的“心静”和执著。
一节课后,每个教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仔细想想本节课的得失,如果能把每节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我相信这份静会带我们走向成功的灯塔。学生也是一样,真正做到心静,才能规划好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清楚当天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有弄懂,不懂的内容应该怎么办;什么时候还要锻炼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作为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意见和学生产生分歧时,也应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件事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多听听学生的心里话,我相信这份静会让师生关系走向和谐。记得在今年元宵节,我接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一个学生哭诉自己的成绩是零分,当我问道:“考试,你交卷子了么”?他给我的回答是:“没有”。在那个欢快而喜庆的节日,我的心情顿时阴云密布,火山感觉瞬间就要爆发。我当时第一反应,没交卷子,不得零分,难不成凭空给他画个分数么?那一刻,我的理智已完全被愤怒淹没。但惊涛骇浪过后,一切总会风平浪静。冷静之后,我仔细的想了想这个孩子这一年来的表现,凡事都有正反面,考试不交卷子,固然不对,可一个整天上学不带课本,到校就抱头大睡的孩子,能突然间哭着要分数,这不说明他开始在乎自己的学习了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能抓住这个契机,或许可以改变这个孩子一生。随后,我和这个孩子谈了心,他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如果我当时大发雷霆,对这个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不但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还会让我们的师生关系剑拔弩张。
当然,在班级常规管理中,“静”是班级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尊重的体现。自习课上,学生能做到自我约束,不影响他人学习,这便是尊重的体现,我相信这份静对孩子来说,将受益匪浅。“心浮气躁”,只能乱中添乱,雪上加霜,最终将一事无成。
我们一直主张课前三分钟进教室,可怎样让这课前三分钟发挥实效,我认为还是“静”。课前学生过于活跃,无法快速进入状态。当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时,学生的思绪或许还停留在课间的愉悦片段。所以,课前让学生静下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生的静犹如蓄势待发的箭,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射的更远。因此,课前静,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让课堂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思索,去感受。以前,我走进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觉得课堂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可后来发现,都能对答如流的问题,却恰恰是学生的“拦路虎”,有的学生对问题根本没有理解,只是人云亦云,滥竽充数。所以,课堂的静是一种睿智,是一种把舞台还给学生的睿智。只有让课堂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课堂才能有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课堂静是开启智慧课堂大门的钥匙。
总之,静,是一种人生修为。心静,让我们身心愉悦,享受教学的乐趣;课前静,让我们轻松带孩子进入知识乐园;课堂静,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活,充满生机,取得无声胜有声的功效,让我们充分发挥“静”的魅力,让它成为教学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