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探究学习 彰显课堂“数学味”

2019-11-26 14:34吴建梅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味小数三角形

吴建梅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00)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实践学习,符合学生数学认知成长基本诉求,教学适合度更高,不仅能够彰显课堂“数学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整合教学资源,凸显课堂数学味

小学数学教学有固定的教材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时,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筛选,以提升教学适切性。特别是对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引导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要从数学的视角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内容展开教学操作,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顺利启动。

教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学生自然想到超市商品定价。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让学生说说图片中关于小数的内容。为让学生对小数有更直观的认知,教师让学生拿出计数器,随意拨上数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学生展开具体操作后,教师深入小组之中,对学生学习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解读。经过一番实际操作,学生对小数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继续为学生布设数学游戏活动:老师随意说出小数,同学们在计数器上展示出来,看谁操作用时最短。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不管是媒体展示,还是学生自己操作,都充满浓浓的“数学味”,即使是游戏,也是数学游戏,学生在不断强化认知中提升了数学能力。“数学味”是一种学习追求,也是一种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情结,这才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追求。

二、布设数学问题,渲染教学数学味

布设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教师要对数学问题进行筛选和优化处理,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悬疑问题有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师要注意对数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升问题契合性,调动学生关注力。不同学段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不同的探索兴趣,教师要注意展开教学调查,在充分掌握学情基础上展开数学问题设计和投放,有效地渲染教学“数学味”[2]。

布设数学问题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科学筛选。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拿出几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给出问题:“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三角形形状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哪些类型?观察三角形各个边和各个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细致观察,并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为让学生对三角形分类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三角形边角特点展开质疑活动,看谁提出的数学问题更具有讨论价值。学生开始研究三角形的基本特点,并尝试设计数学问题:“看到一个角为锐角,能不能判断这个三角形属于锐角三角形呢?”“等腰三角形除去两条边相等之外,还有哪些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可能都相等吗?”

教师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图形解决问题,将学生带入数学思维之中;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已经进入数学氛围之中,学习思维充满了“数学味”。

三、接轨生活认知,强化学习数学味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有意识接轨生活展开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快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践的习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数据、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都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学认知。

教授《小数乘法》这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了例题:“我们去超市买帽子,帽子的单价是7.80元,要买40顶帽子,共需要多少钱呢?”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7.80×40=312.00(元)。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点评,并让学生依据这个案例,为课堂设计其他案例,看谁设计的题目更具有代表性。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自然能够找到题目设计的思路。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的数学案例逐渐形成:“妈妈让我去超市买袜子,每双袜子3.50元,我买了8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钱?”“我每天要喝一杯牛奶,大约0.2千克,一个月按30天计算,共喝牛奶多少千克?”学生出题热情高涨,生活案例不断涌现,教师经过筛选,挑选一些题目进行课堂训练,学生经过多次操作,小数乘法学习能力得到强化。

教师为学生列举生活数学案例,给学生带来启迪。教师发动学生自行设计生活中的小数乘法案例时,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到操作路线,并为课堂提供许多案例。学生习惯教师布设课堂例题,这里却变换了设计主体,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尝试,自然有比较强烈的感受,在具体操作中,“数学味”得到了强化。

四、优化课堂训练,提升实践数学味

数学课堂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实践意识,为学生布设更多动手操作的任务,这样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对数学实践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教学布设,自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热情。课堂讨论、数学实验、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实物测量、数据分析、信息搜集等,都带有可实践性操作特征,深受学生喜欢,其训练效果也值得期待。

教授《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教师询问学生玩过商场中的投币游戏吗,很多学生都说玩过,但都是输多赢少。教师拿出一个转盘:“这是一个游戏转盘,这些小格子里写上了中奖信息,最小的格子里写的是大奖,其他格子都是小奖或者无奖。咱们先转动转盘,看10次操作能够有几次中大奖。”教师让学生来实际操作,学生纷纷要求上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格,记录每次结果。经过几轮操作,都没有中大奖,只是中了小奖。教师让学生计算中奖率。学生从百分比中得出了结论:“这些中奖游戏都不够公平,因为中奖率太低,最后都是庄家获利了。”教师又给学生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5个红球、5个黄球,如果能够一次摸到5个同色的球就可以中大奖。”学生又急不可耐地参与其中,并对中奖率进行计算。经过多次操作,学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些游戏有中大奖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极小极小。”

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两个常见的游戏,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探寻共性规律。学生对游戏有特殊兴趣,自然参与积极性较高,同时通过具体操作计算,对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有了更深刻认知。从这些实践操作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概率等数学问题,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促使学生有了更多生活认知。

结 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学科教学意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以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情结,让学生深入学科核心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深度挖掘数学学习内涵,建立数学学习思维。教师有意识提升课堂“数学味”,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更多学习数学的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数学味小数三角形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