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云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无一不促使着教学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当静下心来仔细审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于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审美化。而这种缺乏审美化的教学,会极大地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呢?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审美化,我们首先得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美。这种形式美,包括生动的课堂氛围、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新颖的课堂教具等。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变化、情感变化很大部分来源于他们对外在环境的直接感应。所以要想让他们对课堂有兴趣,要想让他们深入思考,就得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外在形式美”开始。
在道德与法治《图说学校》一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大家好,我们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那么我们对学校肯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介绍介绍学校吧”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学校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处景物等。学生每介绍一个地方,老师都要给学生出示这些地方的一些图片。最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学校俯瞰的幻灯片,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平面图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画学校平面图之前,老师还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学生们熟悉的自己小区或者幼儿园的平面图。
这节课,首先是老师亲切的语言导入,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立即集中到对学校的回忆和联想上来。还有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和幻灯片更能够让“死板”的平面图变得“美丽”起来,这样的“美”就增强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内容,把道德与法治的外延拓展到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这其中更加彰显了生命的主题,更加突出了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精髓。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把课堂内容局限在狭隘的“道德”与“法治”之上,而是要努力挖掘“道德与法治”的多维内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感受到我国的“文化之美”。
在道德与法治《远亲不如近邻》一课的教学中,第一个教学活动,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片《六尺巷》的故事。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看故事的感想。第二个教学活动,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真实生活,归纳总结自己和邻居发生的几件愉快的事情,还要总结归纳出不愉快的事情。在前两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与邻居相处的原则,并明确为什么我们会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最后,在儿歌《六尺巷》中结束课堂。
这节课老师利用现代化设备播放动画片《六尺巷》,把“六尺巷”中蕴含的美的民族精神挖掘出来,并和学生的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就在我们和谐的生活之中,我们和谐的生活就是美。
《道德与法治》教学突出学习方式的活动性,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说,在教学中,审美也必须体现在活动上、行为上。老师也不能总是通过语言进行说教,而是要把语言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内涵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到美,能够践行着美,那么这就是一种对美的创造。有了美的创造,那么我们的审美化教学才真正有了实效。
在道德与法治《尊重劳动者》一节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老师就已经布置了作业:每个人都要去和劳动者做一次近距离接触,然后回到课堂上,讲一讲你和劳动者接触的过程以及感受。上课开始,老师马上引导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接触了哪些劳动者,和他们之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样的教学安排,就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哪些人是劳动者。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给学生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明白是劳动者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实践认知和理论相结合,让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这一课,学生在与劳动者接触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因尊重对方而获得的愉悦情感体验。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有了这种真实的美的享受,学生就会更努力地去尊重,更努力地去践行尊重的美德。
总之,只有审美化的教学,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体验到美、创造出美,然后得到美的情感享受,然后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要摒弃那种陈腐的、格式化的认识,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也绽放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