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革命”促大学生思政公共课课堂抬头率提高的策略

2019-11-25 09:04韦统义孙枝青吴明远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思想政治教育

韦统义 孙枝青 吴明远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培养的主陣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的优化,其中思政公共课课堂抬头率就是培养思想过硬的人才的基本环节。本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本科生思政课堂抬头率的因素,并提出应立足于“大思政”建设,以“课堂革命”促进大学生思政课堂抬头率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抬头率;课堂革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1-0006-0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艰巨使命,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应该说,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西方公民教育具有更高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被国家战略定位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自05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实现“三进”工作积极进行了各层次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既有成效,也有一些未尽如人意的方面。其中,被广泛论及的就是课堂抬头率的问题。如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的王炳林教授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高校思政公共课课堂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一线教师也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存在的共同的突出问题是“抬头率低”。基于问题导向,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访谈的方法对于影响抬头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提取,以矛盾辩证法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出坚持以“课堂革命”促大学生思政课堂抬头率提高的对策。

一、大学生思政公共课课堂抬头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对抬头率的研究,是在高校为改善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工作目标而提出的,即通常所说的 “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 三率。对于三率的相关性研究,郭秀兰和赵佳敏通过研究发现,“出勤率与抬头率之间存在中等相关”的关系[1],这表明出勤率与抬头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但

“来了,并不一定听了;听了,并不一定满意”。可见,针对高校思政公共课课堂而提出的“三率”问题并不是一个伪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问题提出的信度,笔者也以西安电子工程大学2015级5200名本科生为对象,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92份。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有910名学生亦即91.7%的学生认为基本存在课堂抬头率的问题。在郭秀兰和赵佳敏的研究中,她们发现“抬头率与学生满意率之间存在低相关”,这可能预示着影响抬头率有更为复杂的因素。

研究团队结合与教师、学生访谈,通过重新调整和设计调查问卷,按照既有的调查方式和调查人数进行调查发现,有914名学生,亦即92.14%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课堂抬头率影响大,这表明教师因素可能是影响学生课堂抬头率的主要因素,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的表现是主要矛盾。此外,还有以下因素对学生课堂抬头率有影响,依据占比排序依次

为:学科偏好(857人认为影响大,占比86.39%)、专业课教师的言行(741人认为影响大,占比74.7%)、社会因素(718人认为影响大,占比72.38%)、院系风气(681人认为影响大,占比68.65%)、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664人认为影响大,占比66.94%)、以及辅导员的言行(525人认为影响大,占比52.92%)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必然性[2],亦即“大思政”建设是大势所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大势所趋;积极推进以“课堂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抬头率的关键,推进高校党政工团和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制度保障。

二、提高大学生思政公共课课堂抬头率的管理协同机制创新

“大思政”建设是我国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规律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就是要在教育中实现主体的内化,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体思想的外化。从内化的实现,到从内化到外化的践行,包含多个环节、多个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源的多源并行和协同发力,包含不断深化和反复实践的强化要求,也包含着各教育主体相向而行和平衡教育的内在要求。但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看,存在着学与做部分环节的过程缺失,“光学不练”缺乏强烈的外部问题导向,也难以形成强烈的内化动力,“学而不做则殆,做而不学则罔”,应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源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来自多个层次和多个界别的人群,也可以来自多种信息载体,这些不同的信息源如果不能相向而行,就会产生一些甚至很严重的信噪,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正价值的形成。因此,“几堂思政课抵不上一个微信段子,碰到问题不问老师问‘度娘,遇到困难不在班组讲而在朋友圈求安慰,这给学校的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3]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前提,由于这些教育主体的思想和“三观”并不同一,因而他们施教的不平衡,包括内容的不平衡、方式的不平衡和目标的不平衡就具有客观性。这些不平衡的存在本身就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更何况目前还广泛存在着“教育孩子的事应该就是学校一家的事”

的认识误区。如此一来,如果学校的德育教育跟不上,家庭教育再缺失,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就存在必然的缺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党政工团教各守一段渠的工作分工,事实上造成了教的不知道学生“外化了什么,怎么外化的”,负责检查督促学生行为实践的并不知道学生“应内化什么,所内化的是什么”。因而,教育部应势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充分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协同奏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合唱,切实做足高校育人的‘大文章”。“大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指挥棒。

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同质性。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既要求各教育主体和各部门“各守一段渠”,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也要将责任意识放到更高的格局上去看,更高的“育成什么样的人”的目标上去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整合成命运共同体,既有责任分工,又有命运共同体意识,彻底解决育人上下游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前,在实现“大思政”建设中,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功能的耦合无疑最为迫切和最为快捷。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功能耦合,关键在于将话语目标与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内嵌,内容、主旨和形式的洽合,其关键在于各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向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以矛盾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抓住影响学生课堂抬头率的主要因素,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功底扎实、教学能力过硬、教学态度勤勉、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从笔者团队的调查结果看,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公共课课堂抬头率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但存在影响学生抬头率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其中,教师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课堂抬头率的主要因素。抓住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是吸引学生到课堂上来的正途。关于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更高的要求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使命,更是光荣。每一个教师在守好这段渠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师的本分,努力以高超的学术、高贵的品质、高尚的道德、高明的教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身教胜于言传,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应在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和提升人格品质的基础上,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使其自觉养成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观,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责任担当的荣誉感,并把这种道德观和荣誉感在课堂学习中努力践行。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建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高校的相关各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自觉和始终以此为目标导向,聚焦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高地和最后的出口,要牢牢抓住、抓紧、抓牢这个口子,以问题对标目标,以目标导引问题的解决,切实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建设。

三、以“课堂革命”促大学生思政公共课堂抬头率提高的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抬头率的问题,说到底是在教学课堂上产生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办法还是教学课堂的创新和革命。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效果,陈宝生部长提出问题出在“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主要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就笔者所做的实证研究和调查来说这个断语抓住了当前思政公共课课堂抬头率问题的主要症结,必须要以“课堂革命”的方式予以解决。

“课堂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的革命。“课堂革命”是对传统课堂的超越,是化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是从知识育人到知识武装学生、促其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平面课堂到立体课堂的转化,是传道授业到共同探究的学习。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历史汇通,在历史深处找到历史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在政治的鲜活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不同人群和地域中发现价值的碰撞和聚焦。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域,在生活中深究自我和人类如何可能的命题。

“课堂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组织的系统性革命。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组织活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视课堂教学、轻翻转课堂,重视教师的正面灌输、轻学生的参与互动,重视学生的纸面成绩、轻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革命”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学习中解放学生,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从教育对象完成教育主体的转化;在求知中发展学生,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性转化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知识接受者;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使学生不仅纸上得来不觉浅,还要有绝知此事的深入躬行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实现人的思想建构,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起着正确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只有唯生,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实现学生思想的聚焦和互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堂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回归育人本源的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人,而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分”,回归育人的初心,以化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回归教育常识就是要回归读书和读经典,回归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生活的真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要成人和成才,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师存在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梦想”,梦想是青春的影子,更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动力,好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励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把活跃的青春梦与时代梦、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在实现梦想中报国、强国,在报国强国中放飞青春实现自我。

“课堂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重构的革命。面对活跃的青春力量和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勇于對自己进行革命,敢于将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新时代的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课堂革命”,必须以新颖的包装做到内外兼修,必须以精湛的工艺做到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必须以精准的配方做到学生学习菜单的营养丰富。通过“课堂革命”进行教法的重构,最终要以承载育人为标准,以学生成人和成长为目标,以学习、学业进步为依托。

参考文献:

[1]郭秀兰,赵佳敏.本科课堂教学本科课堂教学“出勤率、    抬头率、满意率”的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6,(19).

[2]韦统义,赵伯飞.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对我国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S1).

[3]对话教育部长陈宝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    [EB/OL].(2016-12-29).http://edu.people.com.cn/n1/    2016/1229/c1053-28985766.html.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实现高职课堂革命
企业学院深度协同的“五教合一”育人模式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