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教师如何坚持和传承文化自信

2019-11-25 09:04于桂玲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文化自信

于桂玲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新时代要求外语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坚守、践行并传承文化自信。在思想意识上,应具备对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自省自律;在专业素养上,应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积累;在教学能力上,应具有对外来文化清醒的辨析能力和对本土文化准确的目的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外语教师;职业自觉;专业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1-000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延续。着力培养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外语教师在新时代的新课题。

外语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也肩负着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外国文化“请进来”的桥梁纽带职责。同时,因为外语教师和外语专业学生处于外来文化影响的前沿地带,所以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外语教师尤其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师要完成国际人才培养重任、切实实现学术话语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充分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坚持、坚守、践行并传承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思想意识上:对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自省自律

職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教师的职业意义不只是维持生计的教书活动,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分担国家未来发展任务的育人行为,所以教师不但要树立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应怀有对教师职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度自律是职业自信的前提和保障,它要求教师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在职业生涯中都能一以贯之地怀有对道德的崇敬之心、对知识的渴求之念、对学术的执着之情。

在此基础上,外语教师应具备清醒的职业自觉意识,它与外语专业的特殊性紧密相连。即外语教师职业自觉的前提是对外语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自觉,它包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自律自省,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外语教师只有树立了深刻而清醒的职业自觉,才能铭记职责、当好桥梁,完成使命。在实践外语教育时,外语教师的职业自觉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双重文化身份的自觉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1]。外语教师成长受教于本国文化环境,因而具有本土文化身份;同时,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与教学活动又使他们具备了外来文化身份,所以外语教师具有双重文化身份。长期以来以吸收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外来文化的传播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传承,甚至出现了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所以,外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双重文化身份自觉,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传授、弘扬本土文化,提高教学效果,以完成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以日本文学课为例,讲到日本的“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可以提及他的汉学素养与汉诗、“则天去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再进一步扩展到同时代经典作家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等人的汉学功底,举一反三地提高教学效果,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中日文化水乳交融的理解,加强文化自信。

(二)教授对象特殊性的自觉

作为从事外语教育的高校教师,教授的对象的是一些对外来思想文化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容易成为外来糟粕的易感人群,他们人生经验尚浅,知识储备不足,同时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也容易形成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对此,外语专业教师应积极调动并配合学生们的好奇心,尽可能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同时,对一些有争议乃至极端的外来文化、思潮应具有敏锐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时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文化自信”为本,以培养能够助力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外语专业人才为信念,实现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

二、专业素养上:丰富的本土知识和深厚扎实的学科积累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重心的教学体制使外语教师更多地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主动或被动地忽略了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外语教学、考核的重心也往往集中于此,外语专业学生也较多注重吸收目的语国家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不知本国文化为何物,文化自信当然无从谈起。这不但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成为某些学生崇洋媚外思想的原因之一。

语言学习是达成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外语教育的核心就是交流。而交流的本质是双向的、有来有往的互动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达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和世界大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努力做到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加强本土文化对交际对象的影响,才能达到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所以,我们的语言教学、外语教育必须引入中国文化教育环节,它不仅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应该包括本土母语文化的目的语学习。例如有关中国的文学、历史、社会、哲学思想等的文献阅读、翻译和在此之上的跨国比较等等。而且,这不应只限于本科教育,外来文化的中国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表达、交流、翻译、对比应该贯穿到各个层次的外语教学之中。

外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语国家先进文化担负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桥梁职责。在双重文化身份深刻自觉的基础上,有责任和义务向教授对象和交流对象传播本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交流对象学习,吸收其先进文化。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本土文化,是学习、吸收并传播外来先进文化的前提,要求外语教师具有丰富的本土知识和深厚、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积累。

如果说思想意识方面深刻的职业自觉和坚定的职业自信是外语教育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和深厚、扎实的专业积累就是首要条件。只有对本土和外来文化知识深厚、扎实的积累,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活外来文化,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所以外语教师要精通对象国与本国的历史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并结合国内外时局加以动态把握,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措施促进各层次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时刻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新,更要提高中华文化的目的语表达能力。深厚的本土文化知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继承和传授自我文化精髓的保障;扎实、丰富的外语专业知识是讲活本土文化、传播外来文化、发挥桥梁作用的保障。

三、教授能力上:清醒的辨析能力和准确的

表达能力

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容易良莠不分地认同外来文化,甚至出现对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却对外来文化热情过度而丧失辨析能力的倾向,教师自身具备敏感的政治自觉和清晰的辨析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科目的教授、学习和科研活动,要在一定国内外相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式,在知国、懂国、爱国的基础上,充分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应具有长远眼光和国际视野,不但有丰富的本土和外来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筛选、甄别、鉴定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的辨析能力。

另外,将专业知识精、准、快地传播出去的良好的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母语的表达能力,还包括作为专业的外来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但能用本土语言传播外来文化、专业外语讲述外国文化,更能用外来语言讲述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已和他人信服,在互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对象语国家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结论

外语水平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经历大发展、做出大贡献的外语教育,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3]。外语教育的专业特殊性,赋予了外语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特殊使命和责任。语言——包括无形的声音和有形的文字——是我们面对异域世界,输入、输出物质、精神资源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媒介和手段。外语教师作为讲授外国语言、传播外来文化的桥梁和中介,不但要重视外来思想文化的学习和输入,更要在对本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将本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也就是说,坚持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是外语教师在新时代服务国家立德树人的人才战略目标,全面完成外语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外语教學,尤其是外国文化、文学等教学活动应该首先以意识形态安全为基础,要将培养“知国、懂国、爱国”的专业外语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外语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此基础上,才是外国思想文化的学习者、了解者,防止自身文化失语。对本土文化应孜孜以求,通过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手段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3]周树春.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外语教育战略新路向[J].    中国外语,2018,(1).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文化自信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二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