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征、成因及形成机制研究

2019-11-25 06:5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荣誉感归属感体育教师

李 芳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归属感的缺失不仅会制约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同时还会影响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等。鉴于此,本文以体育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征、成因、形成机制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归属感的形成与增强提供理论依据。

1 我国体育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征

1.1 体育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主动离职现象较严峻

体育教师主动离职的现象,是其归属感缺失的最直接体现。教师历来是一个令人向往而又光辉的职业,他们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可体育教师却无法深刻体会到这份荣誉感。目前,我国拥有40多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体育课让渡于文化课或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教师因此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他们在学校中无法获得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与地位,在年度考核、晋升职称、评选先进时,时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不满情绪的淤积渐渐磨去了他们的归属感,进而导致体育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主动离职的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转行的概率较高,仅次于英语教师;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中,12.24%表示不愿意当体育老师,23.47%表示愿意当高校体育教师,但不愿意当中小学体育教师[1]。而乡村体育教师更是“下不去,留不住”。

为了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归属感,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2]。但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有更高的人生价值需求,他们在就业的早期阶段容易对发展前景、工作成就产生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现实与理想之间发生了碰撞,体育教师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导致他们经常处于焦虑、烦恼和抑郁的心理失衡状态,最终造成其归属感的流失。在校任职期间,他们备考公务员、考研、考博等,有机会便会选择去更好的工作单位。此类现象的恶性循环,以致于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成批量体育人才的流失,对学校体育的长期发展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1.2 在校人际关系不太融洽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也作了大量研究,他们指出缺乏归属感的人的人际关系大都不太和谐,社交圈子比较狭窄,朋友不多。亦即,在群体内,成员是否具有归属感,可以从其与所在团体的人际关系获悉。而体育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最终也体现在他们的人际关系方面。对于缺乏归属感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善于与同事、领导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较为薄弱,关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也多是“勉强参加”。教师之间本应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然而,如今竞争性的管理考核模式束缚了他们的合作理念,激化了彼此的矛盾。他们的信任似乎只游离于物的世界,与人的交往也成为一种使自身受益的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中, 那种纯真的情感沟通渐趋消失,而疏离感则日益攀升。久而久之,造成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日益僵化。

2 我国体育教师归属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2.1 工资福利与体育教师的心理期望存在落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教师的工资福利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长期稳定地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的需求呈不断向上延伸的金字塔状,而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最高层的才是精神需求。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当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其才能够安心、踏实地工作,继而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能否满足这一物质需求,一个决定性因素便是他们的工资福利。可以说,优渥的工资福利是体育教师最主要的诉求和期望。若他们的经济水平得不到保障,工资福利偏低,那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归属感。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3],《意见》提出“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其实,这种规定早在1993年和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第六章“待遇”的第二十五条就已经提过,而且该文件的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的第七条还规定,“教师享有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薪酬水平一直处于较低层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为此,部分体育教师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很难安心工作。此外,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大,低微的经济收入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更是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归属感,跳槽事件应运而生,这也造成了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的症状。

2.2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理论上来说,体育教师应该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非体育学科教师)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可在实践中却大相径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而且在同行中还稍显逊色。人们玩笑式的言论如“你(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无不透露着他人对体育教师的歧视。再如,2018年1月5日16时44分,由蚌阜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上演的“语文女教师高铁扒车门”事件。2018年1月11日,青岛电视台《青岛全接触》栏目主持人小单对该事件进行了评论报道,她在节目中语不惊人地说道:“你说这要是一个体育老师还不算违和”,这16个字充满了她对体育教师的歧视和偏见。这诸多现象表明,体育教师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岌岌可危。他们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导致部分体育教师自认为“低人一等”,不能正视自己的职业,从而失去了体育工作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降低了自身的心理归属感水平。于是,许多年轻体育教师开始谋求其他出路如考公务员等,主动离开体育教师岗位,以获得社会上更加认可的职业身份和地位。

2.3 体育教师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够

学校文化活动是促进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影响其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提高他们的活动参与程度,能够促进其归属感的形成或增强;相反,则会阻碍其归属感的形成或减弱其归属感。体育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会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友谊,逐渐形成对学校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伴随着这些“感受”的不断增强,归属感也会得以延续和深化;反之,则会渐渐减弱体育教师的归属感。

正如心理学家调查所发现的,人类归属感缺失的最显著特征便是人际关系的不太和谐。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交谊活动、研究活动或者文体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不良的现象,从而摆脱他们的疏离感和孤独感。然而,体育教师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太高,他们参加的较为频繁的活动当属每年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只有在此活动中体育教师才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其他类型的文化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他们因自身兴趣或活动要求等因素,大都不太乐意参与。这就造成其与任课教师、领导之间的交集较少,人际关系逐渐陷入不太融洽的状态,最终阻滞了他们归属感的形成或增强。

3 我国体育教师归属感的形成机制

体育教师归属感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与支持。

3.1 予以政策倾斜,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呈正相关,前者影响着后者。当人们对体育教师职业充满尊敬与向往时,体育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自身的归属感。然而,当前体育教师在社会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人们对其充满了偏见和歧视,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为此,国家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与倾斜。

一般而言,薪酬、福利与职业荣誉感成正比关系。改善体育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不仅能够让其在物质层面感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而困窘,还能够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尊严,使体育教师职业真正获得尊重和崇尚。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可根据体育教师工作单位的地理区域,并结合他们的任教年限发放特殊津补贴,使其在待遇上与其他任课教师适当拉开差距,以此来彰显体育教师职业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3.2 摆脱功利主义束缚,提升自我修养

体育教师职业从来都不是一个能令人发家致富、身份显赫的行业,它是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运行的基石,决定了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实效。因此,对于一个物质欲望或者权力欲、虚荣心十分强烈的人来说,这个职业无疑是难以满足他的需求和欲望的。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明白这个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虽然制度上的变迁能够为自身归属感的形成或增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最根本的转变还在于体育教师个人的努力,只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将自己做大做强,才能改变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等对自己的看法,继而改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

为此,体育教师必须摆脱功力主义的束缚,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素养和人格魅力。首先,应牢固树立扎根体育教育的思想,增强“健身育人”的使命感,提高自我奉献的精神;其次,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抗压能力,主动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沟通,增强人际关系的搭建;最后,要从学历、运动技术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3.3 创建生活共同体,培养团队凝聚力

学校和家庭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体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校长就如同家长,同事就好比兄弟姐妹,学生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一般可视为教师的“子女”。学校能否为体育教师提供舒心、愉悦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其能否产生归属感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创建生活共同体,培养体育教师的团队凝聚力,使他们对学校有如“家”的深厚情感,是增强体育教师归属感的最有效手段。为此,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交谊活动等多样化活动的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团队凝聚力,使他们在由学生、同事和领导等成员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关怀、相互支持与鼓励,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最终使他们远离疏远感和孤独感。

猜你喜欢
荣誉感归属感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浅谈班级集体建设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