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体育教学的瓶颈与突破

2019-11-25 06:56周文英周立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命体育教育

周文英,陈 昌,周立清

“有效教学”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就在国内教育界各学科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也成为体育课堂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体育教学在实践中推行得轰轰烈烈,但针对它的基础研究并不深入,甚至在理论上还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体育工作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体育课的具体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体育教学。因此,无论是从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还是深入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厘清有效体育教学的实质内涵,对新时期开展的体育教学研究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发掘并突破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为促进国内体育教学的进步而不懈努力。

1 有效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

有效体育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下位概念,对有效体育教学概念的厘定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有效教学,对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解也必须要建立在有效教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加强过程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和教学的效益,也是一套可以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的理念、方法和策略[1]。”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有效体育教学是指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引导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优异的体育教学成果,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2]。

2 有效体育教学的瓶颈分析

2.1 体育教学的工具取向

体育教学的工具取向即以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为基本导向,以此来评价和审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工业社会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以工业化为时代背景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以实现体育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3]。工具取向下的有效体育教学主要是从教学时间投入与教学成果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某一教学动作按由易到难进行分解,采用反复练习的方法,直至熟练化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并采用考核监测的方式对动作技术进行定量评估。工具取向下的有效体育教学是工业社会对当时教育和社会的现实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的教育需求。然而在新时期,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今天,社会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技术与运动技能,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从教学过程来看,工具取向下的有效体育教学往往偏重于教学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带来教学的浮躁和功利性,加之现代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的功利化和物质化。从教学结果来看,工具取向下的有效体育教学追求效益,追求动作的完成和技能的掌握,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但由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更深层次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

2.2 体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教育价值

科学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智力和情感付出,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丰富教育内涵所在。体育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知识,本质上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重的教育价值[4]。因此,对体育知识价值的分析必须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和思考。体育的多重教育价值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有效体育教学是指以体育教学为手段、以催化体育知识多重教育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为了实现某一维度的教育价值,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取得“大效果、好效益、高效率”的结果,不断地加强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手段,甚至将一些新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这样的教学不能称为有效体育教学。有效体育教学不仅应该增强自然科学的引导,更应加强体育人文思想的灌注。有效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获得保健卫生知识,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引导并发展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利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师生互动产生新的意义系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总揽全局”,以整体全面的观念来审视体育教学与人的发展[5]。

2.3 追求有效体育教学的主体

素质教育要实现学生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想要的却是适宜现年龄阶段特点的生活,包括玩耍、游戏、享受和自由等,体育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有教育体制中的考试和升学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为了分数而努力,从而占有了他们大多数的娱乐活动时间,导致他们对有效体育教学并不关心。学生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花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课后辅导、找名师、进名校等事物上,对于体育教学,大多数家长也并不怎么关注。

对于体育教师,由于职责所在,他们仿佛是有效体育教学的追求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比赛成绩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承受能力,要求反复实验和重复练习。在教研交流活动中,教学改革评价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运动成绩,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也是建立在学生的体育成绩之上。如此来看,体育教师对追求有效体育教学也不是主动的,追求的主体只能是社会。是体育人才选拔的体制机制,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利益驱使,造就了社会对有效体育教学的追求。有效教学的主体是社会,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导致了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6]。

2.4 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关注艾滋病预防、自杀和暴力等社会问题。我国的生命教育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将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列,成为六大教育之一,这是从国家层面为生命教育颁发了许可证[7]。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回到生命本身去理解,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8]。在远古时代,体育就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体育的起点应当是人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最原始根源,也就是体育的原点[9]。有效体育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可以转化到个体内部,成为个体的信仰或追求,收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个体内外健康和谐的成长[10]。

3 突破

3.1 注重体育学习的过程属性

注重体育学习的过程属性首先要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效体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并不是指教学流程的完整,例如“准备部分(宣布内容、热身运动)、基本部分(传授技术、游戏)、结束部分(放松运动、小结、归还器材)等”。而是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包括运动技能的掌握、学习态度的变化、思想方法的形成、运动实践的表达、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综合素养的形成等过程。注重体育学习的过程属性还要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方式,根据个体差异、自身身体素质、个人学习特点及自身特性自由地选择最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然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的流露,表现出的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吸引还是排斥等,以此反馈信息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以便及时修正教学方法。总之,有效体育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属性也就是注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价值是否得到提升,只有确定了发展中价值的提升,才能确定体育教学的深刻性、深入性和深度性,才能确定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

3.2 体育价值观的构建

体育价值观的确立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指明方向。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运动技能、运动规律、体育卫生保健等体育知识当成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绝对理性的产物,无需判断选择,不存在价值意义上的发展趋向,忽略体育人文性,把人抛弃于整体之外,而体育教学原本就像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它与个体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知识的传授、辩证思维的培养,而且更要加强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给予以生活意义的人文关怀、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体育教学中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关系,有效性应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遗产,应该依托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追随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3 实现体育教育的社会学立场向教育学立场的转变

从社会学立场转向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学立场,实现有效体育教学从社会价值到育人的转变,其本质就是实现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包括生活的回归和生命教育的回归。

3.3.1 生活的回归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就是一个交织的整体,生活包含教育,教育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产生作用。体育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存斗争与宗教活动,因此,体育之本质离不开生活,是生活孕育了体育。体育取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11]。体育教学也必然离不开生活这一现实基础,实现体育、生活、教育三者的渗透也是取得有效体育教学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体育教学必须使体育教学根植于生活,使体育融入生活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体育精神的培养,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能使体育教学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3.2 生命教育的回归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直接的生命现象,从而更接近于生命活动规律。生命是人存在的根本,实现有效体育教学必须要建立以生命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12]。以“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育应重视自然生命存在与保全的基础性,遵循生命规律,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机体优化,培养其养护生命的能力,增强其生命活力;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正确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命之美,引导其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培养其积极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提升与发展其价值生命,实现学生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意识,坚持以生命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遵循生命活动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生命回归[13]。

4 小结

体育教学的核心即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工具取向为标志的传统体育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运动体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新时期,我们应该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加强对体育教学过程属性的重视,在以运动技能、技战术及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感悟体育精神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体育教学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生活情境的渗入,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命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