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体+医”教学模式探讨

2019-11-25 06:56夏美燕程新保杜世全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性医学

蒋 磊,李 宁,夏美燕,程新保,杜世全

高等医学院校因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中更能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着重培养创新性人才、突出培养一线应用创新性人才的明确要求”。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则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体+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备受瞩目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国家正在深入推进的“全民健身战略”迫切需要运用“体+医”的知识和方法, 对不同人群的健康和体育运动参与进行科学指导和监控 , 解决诸如科学健身、伤病预防、体育保健、康复护理等实际问题,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大量全科医生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培养既能“体”又能“医”的创新性人才,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体+医”教学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与医学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体+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仅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和社会医学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体+医”人才培养,既有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共性, 又有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其课程设置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特点,以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体医结合”型人才。从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来看,“体+医”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前高校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体育的目标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不谋而合,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体+医”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大批医学专业技术娴熟、体育基本知识完备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2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2.1 医学院校目前体育教学现状

首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指导下,高等医学院校在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未针对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特殊性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一些课程改革的设想也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索,并未付诸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并未真正建立起与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相符合的课程方案。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课程仍然采用一年级统一普修、二年级按项目选修的方式进行,大一开设的基础普修课以球类、田径、健美操为主,二年级开设的专项选修也局限在一些传统的大球类、健美操等项目上,这样的课程内容对于医学院校专业的学生来讲,内容老套,选择面窄,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上课敷衍甚至课堂中见习面广。

其次,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基本采用周学时2的方式,且三、四年级基本没有体育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无论是体育课的次数还是延续的时间,都不能真正对学生本来就十分淡薄的体育意识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国家明确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管理者采用的方式是一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半年进行一次篮球或排球比赛,而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同学是为数较少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平时也喜欢运动的一些运动尖子,剩下的绝大部分同学基本上是开几天运动会,放假几天。在这种重视课内、忽视课外;注重体育技能传授、忽视健身和体育意识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学校规定的体育课程修满结束,体育锻炼的人数便急速减少或停止。

2.2 “体+医”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医疗体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目前还是一个盲点。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更是没有一本关于运动与健康关系的专业书籍作为常规教材。在临床教科书中有关某种疾病的治疗,会简单提到运动有益于这种病的恢复,但是,具体运动的形式和数量及其注意事项等详细内容并无述及。很多体育学和医学相关专业期刊有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但是这样的研究结果属于研究性的,不能作为定论的知识。普通医疗人员对于运动康复知识的获得大多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原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媒体渠道了解一些散乱的运动与生理或与病理学关系等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所以这样的知识取得是被动的,不系统、不全面、不详细。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还是停留传统的体育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以及合理安排运动量等方面。所以在体育课程中开设有医疗体育教学具备尝试条件。

3 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体+医”教学改革举措

3.1 构建科学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体+医”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医学院校基本采用五年学制,开设课程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担重,其体质变化呈橄榄形的特点,传统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对高强度学习负荷的要求。“体+医”教学就是要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和特点,面向全民健康,服务体育和医学,这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特点所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体+医”教学体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人文融通”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共同发展。理论教学部分: 为更好地培养出既能“体”又能“医”的创新性人才,在教学体系的理论部分,应对学生进行医疗体育特点、作用与医学的内在联系的教学,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介绍通过体育医疗治疗疾病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运用体育与医学结合的兴趣,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丰富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使其成为体育健康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技术教学部分: 技术教学部分,积极开设医疗体育教育、运动损伤的常见处理与防治、运动处方等课程,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等多种保健健身手段的教学内容,激发医学专业学生体育兴趣、加强自我锻炼意识,为其今后进入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将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

3.2 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能否将“体+医”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推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支具有在教学理念上实现成功转换,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教师队伍。从创新性人才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案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来看,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动态完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并且能够在知识的不断更新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其次,应熟练掌握各项运动技能、能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体医结合、医体渗透,具有健全的综合能力结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体+医”教学改革模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体育教师中有计划地开展“体+医”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让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学习有关医学专业课程,掌握人体生理系统不同层面的构成规律、人体常见疾病的基本防治、体育与医学的关系等。只有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体+医”教学,不断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创新性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冬季体育教育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