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表现行为。然而,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却经常出现选材老套、一材多用等现象。比如写“我的妈妈”,选的是“妈妈雨夜送我去医院”的材料;写“难忘的一件事”,选的也是“妈妈雨夜送我去医院”的材料;写“我成功了”,选的是“经过努力,比赛获奖了”的事例;写“那一天,我真开心”,选的也是同样的事例……“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如果选材不当,所选的材料内容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题目的主旨,从而直接影响到习作的质量。
一、作文选材难,难在哪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是“我敬佩的一个人”,上课了,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习作要求,思考自己要写的对象和典型事件。为了不限制学生的選材范围,笔者没有做过多点拨,而是让学生边想边写。经过将近两节课的奋笔疾书,学生陆续放下笔,揉揉酸痛的胳膊,纷纷向我示意写好了。笔者看了几篇学生的习作,环卫工人打扫马路的事例出现的频率最高,当笔者问班上是否有同学写自己的同学或者小伙伴时,只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手。回到办公室,笔者一边批改学生的当堂习作,一边翻阅着学生之前的习作,不禁陷入了沉思:任何主题的习作如果想要吸引读者,选材新颖是最起码的要求。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新”“奇”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重视素材积累,缺乏筛选提取,不知道什么是典型事例。大部分中年级学生知道习作的素材要真实,要来源于生活,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思考自己所选的事例是不是贴近主题,是不是符合主旨。而且,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点也是放在学生是否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了,在选材这一步所花的指导是少之又少的,更别提引导学生去多思考、多选几个材料,进行对比选取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选材更有新意,更有创意,更贴合题意呢?
二、选材方式要改,怎么改
一次,笔者正在批改学生的课文预习单,批着批着,突然想到,是不是也可以像设计预习单一样设计习作选材指导单,让学生多写几个素材,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出最合适的一个呢?于是,笔者开始尝试着设计作文的选材指导单,还结合具体的习作课对选材指导单的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进。
1.第一次尝试:深度解读,思“切入点”
《我敬佩的一个人》习作选材指导单
1.我想写是的:
2.我想表达的中心是:
3.我想写的事例是:
4.我之所以选写这件事情的理由是: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在指导单的引导下,经过一番思考说出自己选材的理由和出发点,不少学生开始由此回忆身边的事情,课堂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但实践下来存在几个问题:(1)学生的思维还未拓宽,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不同的题材;(2)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还不明确,审题能力和对习作要求的把控能力还有欠缺;(3)学生在说选择这件事情理由的时候,说来说去就是这几个理由,没有紧扣习作的主旨或中心。
2.第二次尝试:反复斟酌,思“生成点”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选择既贴合题意又具有新意的材料呢?我们教研组的六位教师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纪老师说,题材既然是要选,起码要像买东西一样,能有东西可选,而不是光让学生写一件。王老师也表示赞同,王老师还联系了之前学校组织学习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说可以参考这个模式改进。大家纷纷表示,既然是选材就不怕学生想太多,就怕学生想不出来。
本着这样的想法,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慢慢形成了,笔者着重抓住两点:一要回归生活,二要放飞个性。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思考,就会写作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在生活中自觉观察,进行生活的积累,还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我们就有了第二稿。
《我敬佩的一个人》习作选材指导单
我想写的第一件事:
我想写的第二件事:
我想凸显的主题是:
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这次的习作题目是“我敬佩的一个人”,知道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夸夸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师:原来这次习作要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这个人的品质。那大家所写的人具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既然大家已经明确了人物的品质,你会通过哪件比较典型的事情来凸显呢?请大家结合你的习作选材指导单说说你觉得哪个事例更加符合题意。
(学生上台展示,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在这次学作中,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每位学生的选材指导单上都写了两件事情,最低要求是达到了,接下来就要看质量了。通过三个学生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表现,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了,特别是一个学生为了突出环卫工人的尽职尽责和不畏艰辛,举了环卫工人晕倒了之后还在坚持打扫和环卫工人在酷暑的街头日日坚持打扫这两个点面结合的事例,并根据这两个事例说了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还存在着一个问题:事件要凸显的品质,学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总是存在偏差,说明学生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对概念的解读还是有点模糊。
3.第三次尝试:深挖本质,思“拓展点”
既然不少学生对选材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何不试试让学生再多想几条思路,让思维跳跃得更宽、更广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明确把握了人物的某一项品质之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选材时从“一”变成“四”,再从“四”变成“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提升了思考力。有了这个想法,笔者开始进行第三稿设计。
事件一: 事件二:
事件三: 事件四:
确认
教学片断:
师:你抓住的人物品质是什么?
生:邻居家的哥哥学习很刻苦、很勤奋。
师:也就是学习上孜孜不倦,那你选取了哪四个例子?
生:第一个例子是哥哥还没上学就开始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了,第二个例子是哥哥在读一年级的时候主动要求妈妈给他购买参考书。
师:这两个例子哪个更具有典型性?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相比第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能做到的人更少,这说明第一个例子的难度并不大,也就无法最准确地说明哥哥的好学。那第三个和第四个例子是什么?
生:第三个例子是哥哥在暑假里也很认真地學习,从不间断。第四个例子是哥哥有一次摔伤了手臂,在住院的时候,他还坚持自学而且认真完成作业。
师:你认为哪个例子更具有典型性?
生: 我觉得是第四个,这个例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更能反映出哥哥在学习上孜孜不倦的精神,也更符合题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件事联想到四件事,又通过思考从四件事中筛选出一件事,这中间的经历对学生来说受益良多。
这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主动思考。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删去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事件,选出最适合的一个事例来创作。这就是习作选材的“加减法”。
三、且行且思,继续探索
经历了这次教学探索,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习作中出现了平时不常见的鲜活事例,很少有学生再拿出老套的例子了,习作选材指导单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思考和选择的过程,提升了思维的高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当笔者再次回过头来审视这次实践经历时,深感这样的活动应该在第一学段开始,宜早不宜迟,因为培养总比纠正轻松。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步摸索并尝试形成“导—放—思—评—练”五步习作课堂教学模式:
这次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反馈,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如习作选材指导单适用于写事的文章,是否也可以应用到写景、写物的习作中去呢?未来,笔者还将继续实践下去,寻求更好的顺学而导的策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地行进在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阳关大道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