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探究

2019-11-23 05:13余鹏孙子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

余鹏 孙子建

摘    要  随着学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面向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现象的剖析,预测变化趋势并发布预警信号,对锁定对象采取针对性地帮扶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帮助学困生成功脱困。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学困生 心理健康

学习困难生,顾名思义,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是指在教学中思维发展滞后、潜能未被发掘、学习愿望较低,同时发展暂时受阻的一类特殊群体[1]。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特点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接受能力的提高、情绪稳定性的持久、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等等。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个人观念、思维习惯都并不成熟,加之接受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很容易在生活与学习中遭遇困境,诱发心理危机,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一、识别预警对象是开展精准帮扶的前提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潜在学困生识别为帮扶对象。只有确定了预警对象,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常见的预警对象一般包括贫困生,贫困生往往因家庭条件艰苦,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引发心理问题;转校新生,由于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早恋失恋学生,受到情感的约束和失恋的困扰,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独生子女,家教严格,从小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期望与现实不相符,便容易激发一些心理问题;患病学生,在小学往往因身体的某些缺陷受到同学嘲讽,引发心理失衡。针对以上学生群体,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业、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情况进行识别,真正做到高效帮扶。

1.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预警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素质教育在实行中遭遇瓶颈,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标准,即使部分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要想获得别人认同,还是与自己的成绩分不开的。例如,逢年过节串门,学生的成绩是必会提及的话题,相比较学困生,学优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赞美与欣赏,有助于心理弹性的增强,从而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2]。

针对小学高年级常有的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在每一次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试中,单次考试未达到60分以上为绿色预警,连续两次及多次考试未达到及格应发出红色预警。针对红色预警学生,即表示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为了防止因同学嘲笑、教师批评、家长打骂而诱发学生某些心理问题,教师应及时通过预警信息,利用理论及自身经验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及情势发展进行预测,以便作出评估。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特殊群体在考试成绩两次及多次不理想之后,教师应该发布橙色预警,重点关注橙色预警对象,并立即采取帮扶措施。

2.针对学生日常生活的预警

学困生在日常生活的预警信息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同学交往以及师生相处当中。首先,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观念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接受能力比较强,容易受校外不良风气的侵蚀,如果没有良好的帮助及引导,其人生道路可能会偏离正轨。主要表现为: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还经常性地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逃课、迟到,以及上课期间扰乱课堂秩序,等等。针对以上种种表现,学校领导及教师要格外警惕,事前预警,多渠道了解学困生的考勤及课上情况,多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作业以及测验情况。其次,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培养同伴关系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因为自己良好的同伴关系而产生爱、尊重以及融于团体的归属感,进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3]。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由于学业成绩低人一等而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其更多的时候是与自己内心作斗争,进而失去很多与同伴相处的机会,个人在班级中会变得独来独往,性格变得敏感且暴躁,女学困生在班级中经常性地采用言语攻击同学,男学困生则会采用暴力手段打压同学,攻击情绪明显[4]。如果在同学交往中冲突已经不可避免,那必须采取事中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除此之外,学困生与教师相中常处存在冲突现象。学困生由于已经形成懒于思考、意志脆弱且孤僻冷漠的性格,往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采取抵触的心态,甚至不去反思教师的教诲,对教师的话语失去“知觉”,个体变得消极悲观,封闭自己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对教师敬而远之,对生活及学习失去乐趣,过度自卑,留给自己的只有痛苦和烦恼。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能做的只有事后补救,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帮扶措施。

3.针对学生家庭变动的预警

家庭变动的学生主要指单亲家庭或转校的新生。据了解,由于父母离异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家庭的不良环境,如父母感情不和等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身心健康成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极易导致学生成为班里的学困生[5]。因此,由家庭变动而导致的学困生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家庭变动情况,多与学生家庭保持电话以及书信往来,密切关注学困生的日常行为及近期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下达预警信号。

此外,由于家庭变动而转入新校园的学生,由于未能顺利融入新环境也会产生压力。虽然未来几周压力可能慢慢消失,但有部分转校新生会因对校园某些因素的抵制而导致自身压力进一步增强,有可能超过自身的应对能力,以至于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教师一定要做到提前预警,以便及时帮扶;其次,由于高年级转校新生不理解学校政策,加之学校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他们未能正常毕业,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及管理者将此现象纳入预警的范畴,避免学生因不知情耽误毕业而产生心理危机。

二、对锁定对象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

确立预警对象,接下来就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帮扶措施并不是一种惩罚措施,相反是一种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的方法及手段。对不同学困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可以方便学生今后对不良心理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1.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

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思想教育的前提,思想教育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似但不相同[6]。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在对不同类型学困生进行帮扶时,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紧密结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困生的思想观念,使二者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机构、经费以及场所的到位。比如,学校内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要补充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知识,培训心理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要采取针对性辅导,遵循科学的辅导以及思想教育规律,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成才。

2.文化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識双管齐下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属于难以管理的群体,但此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的时期,学困生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科书式”知识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重视心理知识,做到二者兼顾。在文化知识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心理知识体现着知识文化。其次,教给学困生自我调节的小方法,比如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欣赏、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客观的评价等等,坦然接受自己的小缺点,不断克服自卑心理。

除此之外,采取多对一的帮扶措施。学校或班级定期举办主题式的板报或宣传心理知识的文化栏。每次确定一个主题,几个学生与一个学困生组成一组,围绕主题进行材料收集与运用,在合作中增强学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消除心理矛盾,拉近同伴关系。

3.建立家校合作帮扶机制

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的关键点在于帮扶机制的建立。但是做到有效帮扶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比如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前后,各个部门应明确各自的侧重点,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密切关注并上报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其间一定要确保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及时性以及良好沟通渠道的建立。其次,学校管理部门要完善每周听课制度以及每月与预警对象的座谈活动,管理部门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明白学生的真正诉求。最后,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校为家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弥补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认知的片面性。当父母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要加强家校合作机制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情况,通过与校方的通力合作,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鼓励学困生参加集体活动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教师不但要主动关心学困生的学习,更要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经常性的沟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增光添彩。集体活动可以根据学困生所擅长,组织跳绳,篮球、足球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关爱、鼓励以及祝贺。这不但会自然而然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学困生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真诚待人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教师要利用同伴关系引导学困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困生的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这对学困生来说既可以增强同伴间的关系,又达到了消除不良嗜好、稳定情绪的目的。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观察预警对象,尽可能做到事前预警,并及时做好帮扶工作,有效地防范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再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J].比较教育研究,2010,32(03).

[2] 宋广文,骆风,周方芳.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03).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于晓莉. 小学3-6年级学生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5] 刘圣汉,赵保全.学困生成因及其教育转化的多维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0(30).

[6] 梁虹.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7).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