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2019-11-16 11:20李丽周广臧欣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第二课堂高校

李丽 周广 臧欣昱

摘 要: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活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面对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自身建设亟待完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建立,尤其是在落实“十大”育人体系方面亟待增强的现实状况,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应将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最终形成“十育人”的融通互动格局。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校;育人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2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11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六点要求”,都紧紧围绕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主题,而无论是“六个下功夫”还是“六点要求”不仅需要在第一课堂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而且对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

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018年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和教育部引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精神,聚焦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应将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最终形成“十育人”的融通互动格局,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有利于学生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2]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等,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3],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本文认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实践体系应注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5]因此,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自主性、课外性、灵活性、渗透性,能够因“势”、因“群”、因“业”开展活动,有利于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薄弱环节,优化内容供给,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非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标准体系中对毕业生提出12条素质要求,通过对这12项素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课堂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培养9项,而第二课堂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培养8项。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现第二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主动性、效果的全面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社会,深入了解社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愿不强烈,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振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相脱节,二是缺乏明确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研究表明:“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并且学习满意度起着部分中介作用”。[6]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将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总体“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内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渴望、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二、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道路。经过40年的持续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体系。然而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亟待完善和发展:

第一,第二课堂自身建设方面亟待完善。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普遍存在内涵空心化、效果难量化的困境。具体而言,一是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主,缺乏相应的价值引导,重实践、轻理论;重活动,轻课程;重趣味,轻思想;二是第二课堂育人过程缺乏记录评价体系,在育人效果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方面不尽如人意,亟待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科学评估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第二,规划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1]规划育人即通过分主题、分阶段、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具体而言:一是结合第一课堂中的专业导论,在第二课堂开展“体验专业、感悟专业”专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二是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职业辅导工作坊、学院规划训练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三是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与就业、择业相关的主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行业发展前景,从就业从业到创新创业,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

第三,榜样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2]榜样育人即把典型示范作为重要途径,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育人效果。具体而言:一是应广泛传播英雄人物、时代楷模所展现出的道德风范和道德修为,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是应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如结合第一课堂的就业指导课,充分挖掘杰出校友成长成才背后的故事,总结凝练出杰出校友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并通过第二课堂的校友讲座、校友访谈、校友直播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这种精神力量,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梦想精神。三是应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朋辈引领作用,选树典型班级、典型寝室、典型个人,用身边事引领身边人。

3.将第二课堂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结合,提升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将第二课堂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做好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工作,有利于抵御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宅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全面发展”部分。

第一,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3]以文化人,即在结合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课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共青团、学校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体而言,一是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表达”[14],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引导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增进文化自信。三是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推选展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二,以体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5]。以体育人即结合第一课堂的体育类课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在第二课堂加强体育锻炼、体育竞技赛事等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具体而言:一是结合“三走”活动,引导全体同学走下网络,远离手机游戏;走出宿舍,展示青春活力;走向操场,享受运动快乐。二是通过“天天出早操、周周有体育训练的侧重点、月月有体育竞技类比赛”的方式,在校园内营造出时时可锻炼、处处能锻炼、人人需锻炼的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是结合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运动会,分门别类的开展各项体育竞技类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奋斗精神。

第三,以美育人: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6]。以美育人即充分发挥艺术学院或艺术院系的作用,面向广大学生开设种类多样、内容缤纷的美育活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体而言:一是应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走进大剧院和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场馆参加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专题展览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二是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将美育与第一课堂中的心理健康课程相结合,改变学生以符号为美、以奢侈和特立独行为美的错误理念,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形成审美人格。三是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整合优质美育资源,成立合唱队、管乐队和话剧社,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校园环境。

第四,以劳育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未来教育”时已经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8]以劳育人即加强专业实践中的真实劳动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旨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具体而言:一是应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铁人精神进课堂”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自觉抵制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好逸恶劳、一夜暴富的错误思想倾向;二是应加强专业实践中的真实劳动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防止劳动教育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三是结合专业实际和日常生活、用班务整理、寝室装饰、宿舍美化、校园绿化等方式加强具体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非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因此,新时代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将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做好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党建育人工作;将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做好专业育人、规划育人、榜样育人工作;将第二课堂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做好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工作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2 ][9][10][1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8.

[4][15][16][18]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1).

[6] 宋丹,曾剑雄.第二课堂、学习满意度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5):26.

[7] 张楠.政治、理论和生活:“大班授課、小班讨论”模式中的三种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91.

[8]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1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1).

[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8.

[14] 石银.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31.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第二课堂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