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迪亮 吴晓雨
摘 要: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而,人民性便成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其具体表现为: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上,缘于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切;在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上,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追求;在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上,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2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0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执政党确保自身的生存发展和长久执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习近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直关注和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就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在习近平看来,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由此,人民性便成为习近平關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把握和领会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对于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缘于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切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于对新时代的现实考量而形成的。习近平清醒认识到人民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宽裕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现阶段社会的良性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却相对乏力,甚至存在一些劣质乃至反动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导致人民的精神文化给养处于相对匮乏甚至断崖状态。因而,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切,成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逻辑起点与现实依据。
1.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有所偏误
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因此,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为人民创造日益丰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与此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仅从人民的文化消费就可见一斑。据载于2016年11月2日《中国文化报》上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可见,伴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较为强烈、刚性增长的。
然而,精神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经济发展同向、同速而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空前提高,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甚至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导干部眼里,物质文明是“实实在在”的,而精神文明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投入力度远远小于物质文明建设,对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所轻视和忽视,致使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乘虚渗入社会日常生活。比如,有的地区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遇见问题动辄求神拜佛,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不信马列信鬼神”;在某些文艺作品中,“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3],由此误导了人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使“枕头文化”、“拳头文化”、“宫廷文化”、“明星文化”成为某些人青睐和乐道的对象;市场经济发展催生了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使“金钱至上”、“经济利益至上”成为某些人竞相追捧的时尚。这些怪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引导与满足,而一些有害的精神食粮却时常出没,形成了无效乃至负效供给,其结果是导致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有所偏误。
2.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错误论调导致人们的思想困惑
意识形态领域向来是“乱花汇聚”的民心集散地,国内外敌对势力热衷于在此领域施展手段,以图俘获民心、捞取政治资本。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西方某些国家越来越忌惮中国的强盛壮大,认为这是对其社会制度和既得利益的挑战,因而不遗余力地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怪声、做文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散布不实言论,诋毁中国形象。“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论调不绝于耳,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中国乱贴标签、妄加评论,甚至是毫无根据地恶意抹黑中国,企图诋毁中国在国民心中和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其二,传播错误思潮,误导人民群众。典型的错误思潮主要有三:一是普世价值,即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具有永恒性和普适性,以此混淆西方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二是新自由主义,其要害表现为“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力图否定国家干预、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对党的历史和领袖、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成就横加歪曲和诋毁,以期消解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有的文艺作品甚至“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4]。其三,依托文化产品,大搞思想渗透。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比如“麦当劳文化”、“肯德基文化”、“好莱坞大片”等都渗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文化内核以及行为方式,“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5]。
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的多元并存及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导致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茫。无疑,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乱象,既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人民精神世界的粗暴干扰。当人民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和認同度产生质疑之时,敌对意识形态渗透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此时的人民必会因为受到无端的精神消耗和磨损而陷入痛苦之中。对于那些判断力差甚至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来讲,这无疑是一种难堪的折磨,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亦属不幸。习近平就此严正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6]历史教训昭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越复杂混乱,人民就越需要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对此绝不可坐视不理、任由意识形态领域乱象弥漫,而要帮助人民“拨开云雾见天日”,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引领,有效消解人民的精神困惑,这是容不得躲躲闪闪、黏黏糊糊的大事大非问题。正如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7]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对意识形态领域乱象的坚决整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精神世界的高度关切以及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综上,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位置是辩证统一的,绝不能借口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如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所言:“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9]在“7.26讲话”中,习近平用“八个更”概括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之一就是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概言之,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切,无疑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重要逻辑起点。
二、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追求 恪守人民利益至上之原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应然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不懈追求。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意在确保人民享有真正的内心幸福感和精神愉悦感,从而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1.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最高价值取向
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真正主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与观点。中国共产党既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自然应把这一观点深深熔铸于党的执政理念,牢固恪守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增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事业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于我国当下而言,坚持人民至上更是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因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而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也会坚持以民为本,把人民地位和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清楚地表明,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和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价值取向。[10]这一价值取向,统摄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方面和一切工作。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1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必定也依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规定和引领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与道路。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假如不以人为本,甚至“目中无人”,这样的理论和理论工作就必然了无生机、难奏实效。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否坚持人民至上、恪守人民立场,是关乎舆论导向与意识形态工作发展方向的根本政治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把服务帮助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相反,如果脱离群众的思想实际,不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及时关注群众的实际心理感怀,而一味地对群众进行理论宣教、政治说教和道德施教,则极可能引起群众的反感和抵触,意识形态工作就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2.人民至上的实质是人民利益至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宣示自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并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判断标准。习近平主政伊始就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宣誓,充分表明我们党把满足人民利益确立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将这一奋斗目标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最终落脚点就是让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把人民幸福作为党的全部事业的价值归宿和最终落脚点,不仅彰显了人民在党的事业中的至高地位,而且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确保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让人民不仅生活安定、物质富裕,而且思想殷实、精神愉悦。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终极奋斗目标。可以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涵育在中国梦的理念之中,既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又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期待,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极高位置。
既然党的全部工作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转移和归宿,意识形态工作自不例外,也必须紧扣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客观而论,意识形态不仅意涵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问题,更关涉人们对利益诉求的表达问题。无论何时何地、承认与否,意识形态都必然反映着某种利益关系,并为该利益关系服务,离开人们的切身利益而去空谈意识形态是空洞的、无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因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归根到底是受利益驱动的,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也受制于该意识形态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体现程度和满足程度。在习近平看来,意识形态工作要抓牢做好,就必须与人民群众利益同频共振。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紧密结合,这是人民立场、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要求与应然体现。
三、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多次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5]具体到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也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科学谋划。这些要求和谋划,均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1.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认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不涉及阶级立场和价值立场的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16]。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中,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研究什么、为何研究,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17]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心怀人民,尊崇人民,热爱人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志向与理想,实现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发展、与人民利益的紧密结合,而绝不能着眼于为小集团、为少数人、为个人服务;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的意愿要求、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努力向人民学习、甘做人民的学生,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确立研究旨趣、汲取学识智慧,尽可能多地推出经得起实践与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并使这些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人民所知、供人民所用。
2.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与人们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评判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和社会属性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18]。不仅如此,他还就文艺工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如下要求:其一,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文艺。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对文艺产品的数量、质量、品味和风格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产品”[19],以便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习近平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但凡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并经久不衰的文藝作品,无不反映出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0]。文艺工作者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21],是否把人民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故此,一个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胸怀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用讴歌人民的力作和健康向上的精品去启迪心智、引领风尚。其三,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实践的主体是人。在文艺创作实践中,人民无疑是文艺作品的最有发言权的鉴赏者和评判者。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22]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然要求把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价值归宿者和成果享用者,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3.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导向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23]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导向。
第一,增强正面宣传对人民的吸引力。新闻舆论工作的受众是广大人民。为了发挥鼓舞人民、激励人民的积极作用,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正面宣传的基本方针,多宣传报道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居主流的积极、正向、健康的内容,切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而正面宣传欲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必须坚持把人民喜不喜欢、爱不爱听作为根本标准,不顾及广大人民的内心感受而去自说自话是毫无意义、令人讨厌的。习近平多次要求,必须用正面宣传来引领时代、引领人民,新闻舆论工作应该“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24],这才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尊重。
第二,及时关注和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对人民意愿的折射。在改革和发展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的同时,也势必会出现一些有损改革发展稳定、有悖人民利益的问题。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面宣传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和攸关人民利益的种种问题,也不应刻意回避和遮掩。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只有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就要求我们“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25],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化解,绝不能采取“捂盖子”的做法,否则就是对人民的无视,就不可能真正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第三,要优化新闻报道的文风与笔力。习近平认为,好的新闻报道要借助好的文风来完成,其内容要贴近群众、接“地气”,多用真实数据说话、用百姓身边事说话,而不能自说自话。为此,新闻报道工作者就要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26],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同时,要提高笔力,即新闻报道要讲求语言艺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变“书面语”为“大白话”,坚决摒弃“掉书袋”式的语言方式,这是转变文风的具体要求,也是赢得群众喜爱的必要条件。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报道老百姓的事情。那些脱离群众生活、无关群众利益、异于群众语言的新闻报道,势必难以真正让群众入眼入心入脑,因而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
4.网络信息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当今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影响乃至左右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变量”。习近平审时度势,多次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信息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判断,并特别强调在网络信息工作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第一,让网络信息事业更好造福人民。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27],使亿万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鉴于我国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他还针对网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做出了专门指示和详尽安排,要求做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用好诸如“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文化”等“互联网+”模式,使网络信息技术为农民所共享、造福广大农民。
第二,用网络引领舆论、反映民意。首先,走“网络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过去革命年代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今天做好网络信息工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认为,既然我国网民数量巨大、多数老百姓已成网民,如果不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不抓好网上舆论工作,何以了解民意?何以密切联系群众?因此,他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28],这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其次,肃清网络空间,共筑人民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是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持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生态良好,是回应民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的必然举措。在习近平看来,网络空间虽是自由开放的新天地,但非法外之地,对于网络空间中的各种“假、恶、丑”现象,都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制止,这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的表现。否则,“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9]。他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还特别指出,只有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才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综上所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缘起于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关切,靶向于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落脚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原则,从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此人民性根源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本特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新时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30]。深刻体认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对于把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方向,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紧密团结和凝神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3][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5][18][19][20][21][22][25][26][28][29] 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7,314,315,316,316,320,333,333-334,336,336.
[6]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
[7][8][9][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3,153,154.
[10] 杨信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J].人民论坛,2018(14):57.
[1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1).
[16][1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23]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1).
[24]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2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1).
[30] 杨静,寇清杰.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44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