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9-11-16 11:20吴桐金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

吴桐 金昕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古今中外优秀文明,主张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思想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代内涵,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担当与世界使命,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国气度和自信心理,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面向人类共同价值,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责任教育;重塑话语体系,增强主体能动性和阐释力;严守国家主权与利益底线,防止国家安全危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35-05

當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织空前紧密,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长远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与广泛的感召力、影响力、引领力,有助于深化对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为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指明了出路。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  时代强烈呼唤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主动回应时代关切,在充分继承已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全球化时代下,人类面临经济乏力、地区动荡、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等困局,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加开放包容的价值视角和伦理判断,达到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内在逻辑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描绘了当今文明形态和人类走向的应然图景和宏伟设计,既适应全球化浪潮又不消解民族国家,实现了对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内在矛盾的一种巧妙弥合,奠定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交往范式和全球治理理念,补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全球眼光和人类担当。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肩负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重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表现和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2]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手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始终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和关键手段。

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肩负着凝聚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历史任务,也承担着对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域外经验的重要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追求和美好愿景。”[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理性应对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化挑战的全新理念,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方案,主张把我国的发展寓于世界的发展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通,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拓展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世界向度,为正确处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提供了合理方案,揭示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世界使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境界也在与中国梦、世界梦的互动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扎根本土、面向全球的发展趋向

爱国主义从产生的基础来看,与人类各个经济共同体间地理隔绝有极大的相关性,“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5]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对抗日益激烈的现实环境下,各国均不遗余力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凸显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以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利益。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但全球化从经济、政治、文化、情感等各个方面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相连的“地球村”。无论全球化的进程面临何种复杂的发展态势和局面,总是指向人类由独立到联合、由分散到统一的大趋势。面对新的时代条件,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备面向全球的战略眼光。

全球化时代使国家权力分配方式从通过战争重组格局,发展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纽带确立国际秩序。民族国家权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出现弱化趋势,民族国家原本的部分外部职能让渡给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加之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不可避免地带有价值偏向和利益侧重,这种“歪曲化”的治理现状更引发了广大国家政治层面的安全焦虑,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极易被全球主义、民粹主义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裹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时代利益相互交织的条件下,为避免陷入全人类困境、缓解国际政治焦虑和心理隔阂而提出的治理方案,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保持各国发展道路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为确立和维系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国际秩序、构建健康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提供了现实可能,是对当下“歪曲化”全球治理体系的矫正和超越,为爱国主义夯实了政治基础、打消了安全疑虑。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道义感召力

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改变着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走向。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生存空间的竞争中,各国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坚持利益至上、效率为先的现有国际秩序已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已难以适应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不同经济利益观念的矛盾冲突加剧,义利失衡问题突出,人们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渐产生不同认识。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在多种场合突出强调并深刻阐释了当前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奉行的新型义利观。他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10] “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11]“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2]这种新型义利观兼具国际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内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强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架构中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关切,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利己主义,推动全球化发展红利共享和人类共同利益实现,缓解对现行国际秩序和发达国家的敌对仇视心理,为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更加合理的价值视角和伦理判断,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国际视野和人类担当,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道义感召力和世界影响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  立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辩证思维、文化智慧和未来意识构成了破解爱国主义时代困境的重要思想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面向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下,瞄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方向,在面向文明形态转换与人类未来走向的长远规划中打开生存之光、彰显世界意义。

1.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民族的精神结构需要在稳定中不断吐故纳新。“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接纳新的世代——就他们的方案而言——而繼续生存下去的。”[13]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需要在不断深化的国际交往中进行现代转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完成自我更新,在战略选择上立足民族性、注重开放性、突出时代性、务求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14]新时代全球化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将爱国情怀与全球责任、人类担当结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切实融入到爱国主义建设中,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筑牢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觉悟,使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2.面向人类共同价值,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责任教育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教育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片面强调本国利益和价值,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尚未实现融合对接。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曾指出,“即使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之中,也有统一性存在。”这种超越不同文化差异与现实冲突的统一性,正是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基础,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价值指向。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保持文化特性,又要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在理解和超越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并自觉践行共同价值。在葆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同时,引导人们认识到致力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是全新意义上爱国主义的表现和关切。在多元文化互动中夯实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拉近世界人民的距离,达到“美美与共”。并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世界公民的责任意识,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不仅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不因自身的发展而有损他国甚至全人类利益,更对世界的发展负责,强化国际团结意识,提升全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自觉。积极构建开放包容、互鉴互赏的爱国主义价值体系,宣传理性爱国、开放爱国、文明爱国,警惕和防止爱国主义变质,避免爱国主义走向极端。

3.重塑话语体系,增强主体能动性和阐释力

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依赖话语的构建。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和传播关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15]一方面,要自觉讲清楚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尤其要讲清楚全球化时代下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与历史重任,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爱国主义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要肩负起澄清和矫正他者认识的使命,恢复我国爱国主义的真实形象。一些海外学者与媒体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误读,如认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挽救意识形态合法性危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民族主义”,“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出反西方情绪与空洞的爱国主义”,等等,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内地位与国际形象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应通过倡导和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回应西方误解和质疑,加强话语的逻辑建构和情感表达,弥补政治话语、文件话语的空洞性,将爱国精神自觉转化为人们对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4.严守国家主权与利益底线,防止国家安全危机

正如全球化本质上并不是各国各民族经济利益的全球化,而只是各国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的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共同体,不会是社会政治制度共同体,不会是军事或军事联盟共同体,更不会是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世界范围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建立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严守意识形态底线的前提下,这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正确开展爱国主义实践的基本立足点和认识前提。“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16]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牢牢抓住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决维护我国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与稳定性,维护公民的国家认同,防止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陷入认同危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