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林
摘 要:“共同体”思想源远流长,是自古以来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追寻。在国外历史文化和中华历史文化中,先进的思想家们留下了不断探索的足迹和丰富的思想成果,代表着人类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的科学本质、发展趋向和实现途径,升华了共同体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孜孜以求的梦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丰富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追寻的当代新内涵,贡献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实现的当代新路径,回答了人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和怎样建设现实世界的问题,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美好追求和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憧憬。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社会境界;新内涵;新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29-06
“共同体”概念是一个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虽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但它是将一定范围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意识,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个学科领域都能接受的;“共同体”思想虽纷纭复杂,莫衷一是,但探索共同体的起源和本质,考察其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探求其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是各个学科领域及其不同视角的研究都具有的目的。就这个意义来说,可以认为,“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一种追寻,代表着人类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传承了人类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怀,丰富了人类理想境界追寻的新内涵,贡献了人类理想境界实现的新路径,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启迪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孜孜追寻 将共同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意识,在悠久的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众多先进的思想家留下了关于“共同体”的不断探索的大量足迹,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代表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追寻,体现着人类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国外历史文化、中华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关于“共同体”的思想。
在国外历史文化中,“共同体”的意识和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据考证,“共同体”源于古希腊词语“koinonia”,意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1]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美好的城邦共同体构思,描绘了一种符合善和正义的理性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学》中,不仅明确使用了“共同体”(koinonia)概念,而且追求实实在在的城邦共同体,认为人们基于“共同善”和“共同利益”建立共同体,以“谋取优良的生活。”[2]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视国家为共同体,罗马共和国为其样板。他把国家“定义为公共事务或人民的事务”,把人民定义为“不是以任意方式群集起来的人的集合”,而是许多通过持守同一法律和共同利益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同一法律”就是用来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的。[3]
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每种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善建立的”[4],“它的建立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维度,它是完全属于人的”,“它是自然为伦理生活和达成共同的善而设计的。”[5]但丁认为共同体是“人的城邦(civilitas humana)”,是不同个体社会的“完满的联合”,其“使命是推进幸福生活”,“除了认为追求共同目的而与他的同伴共同生活的自然倾向外,它不为任何其他东西所建立或创造,这种共同目的的最高形式就是来自智慧的人类幸福。”[6]马西留则追求“完善共同体”,把“完善共同体定义为人的联合”,[7]“因为这种共同体可以响应生存的需要(need to live)和美好生活的需要(need to live well),也就是说,对尘世幸福的需要和寻求来世福佑的需要”。他认为“共同体是一大群有序化为这种或那种统一体的人,它的目标和宗旨是达至和平和社会整体的安宁,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8]
在近代时期,“契约共同体”思想颇为闻名。霍布斯认为,人的幸福欲望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唯有通过契约建立利维坦这一国家共同体才能实现;霍布斯认为人类摆脱不利于幸福生活的“自然状态”,进入完美的生存条件,其办法也是要靠通过契约建立国家共同体。[9]卢梭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民主共和国即政治共同体,以维护人们的自由平等的自然权利。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民主共和国的蓝图。
18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在西方先进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生活方式及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显著变革。新兴资产阶级以赤裸裸的物质利益至上原则塑造着人的行为,传统的道德关系被金钱关系取代,极端利己主义成为价值观的核心,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愈益凸显。于是在被引发了道德忧虑和社會危机感的思想家们那里,“‘共同体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出现在以‘社会作为代名词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对立面”。[10]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是人的意志的有机结合,是把“相互之间的——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作为一个共同体自己的意志”,“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团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力量和同情”,[11]人们因此才能够在一起过着亲密的共同生活。马克斯·韦伯提出,“‘共同体化应该称之为一种社会关系”,“建立在主观感觉到参加者们(情绪上或者传统上)的共同属性上”。[12]依他们看来,共同体应该是其社会成员通过普遍认同的社会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群体,体现着彼此相互平等和信任的社会关系。
16世纪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火花也十分耀眼。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的《论实业制度》、傅立叶的《新世界》、欧文的《新道德世界书》等著述,都“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同时作出了“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1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深刻地揭露和批评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弊端,指出了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灾难和罪恶的最主要原因,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14]《乌托邦》和《太阳城》尤其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及其美好生活的图景。
在中华历史文化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意识和对理想社会秩序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共同体”的概念并非出自其中,但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眼中的国家和世界就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拥有的天下情怀,其在儒家思想文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习近平在多种国际国内场合都引用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15]、“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6]等儒家倡导的共同体思想以及所蕴涵的构建理想社会与美好生活的理念。“天下为公”描绘了一种政治上选贤与能、经济上共同发展、人际关系和睦和谐、人民生活富有保障、社会秩序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状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为有机整体理念的倡导,主张人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天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包含着对世界各国和谐和平理念的倡导,主张天下一家,休戚与共,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避免冲突,制止战争,共同维护和平安定的国际秩序;“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包含着对正视差异性、维护多样性理念的倡导,主张各种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包容互鉴,避免文明冲突;“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包含着对与人为善理念的倡导,主张人们都应该追求以助人为乐,强调做人要有善心,有善举,有善行,不要有恶心,有恶举,有恶行。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继承、发展和变革了先前的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共同体思想的升华,打造了共同体思想的新高地。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是具体的而非观念上的,共同体是现实的人的共同体,是人存在的基本形态和人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8]“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9]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0]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共同体或市民社会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维护工具,不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则是“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社会基础的新社会,国家已经消亡,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不再存在,一切人都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权利,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再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维护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共同体”不是乌托邦,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基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真正的共同体”也不是“上帝”或“救世主”赐予的,而是无产阶级和一切受剥削受压迫者通过革命推翻“虚幻的共同体”、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来的。
这些关于共同体的思想精华,今天看来虽然基于文化背景、世界观与方法论、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等等的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毫无疑问都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追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文明持续进步的精神寄托,正如习近平所说:“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22]因而,以这些思想精华为基础,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追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不断地的拓展其新内容、丰富其新内涵。而同样毫无疑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孜孜追寻的传承和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不断向往的延续,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地拓展了其新内容、丰富了其新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追寻的新内涵 新中国建立以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代表中国人民秉承了中华民族自古拥有的天下情怀,持续了古代中国先进思想家视国家和世界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思想,并提出和阐述了许多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为维护世界的整体和平、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建设人类的美好生活,贡献了许多当代中国人关于建设共同体的智慧,比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谐世界”等等,这些著名的思想鲜明地展示了当代中国人追寻人类理想境界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促进共同体建设的智慧和善愿。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站在现今世界历史的新高度,以其崭新的思想内涵,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思想,是当代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
“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在2011年首次出现于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2012年首次提出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国际场合的提出,则是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讲中。此后,习近平在包括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2017年日内瓦联合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国际国内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演讲和报告中,不仅不断地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呼吁,而且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认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基本方略。[23]
依据习近平的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4]这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崭新理念,体现着不同于西方全球主义的新世界观,强调的不只是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更是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全体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而只有把世界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人类才能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依据习近平的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就是:“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5]这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基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同一个世界、人类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现实审视,是基于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共同利益的全新思考,之所以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所以强烈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因为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休戚相关已经前所未有,各国携手为了共同的福祉构建一个可行的世界共同体已经愈益具有必要性,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没有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更没有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行动。
依据习近平的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就是:“建设五个世界”,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6]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是因为持久和平的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现今人类世界不仅存在着局部战争,而且潜伏着破坏和平、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因素,距离持久和平状态相距甚远;主张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因为普遍安全的世界是人类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而现今人类世界不仅存在着局部动荡和战争,而且潜伏着破坏稳定、威胁普遍安全的因素,距离普遍安全状态相距甚远;主张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因为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保证,而现今人类世界不仅存在着显著的贫富差距,而且存在着妨碍共同繁荣和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因为开放包容的世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而现今人类世界不仅存在着封闭歧视,而且存在着文明冲突与排斥的因素;主张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因为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健康生活的美好家园,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现今的人类世界不仅存在着不利于人类健康生活的肮脏丑陋的现状,而且存在着妨碍可持续发展的不当行为。
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人类世界的当下,着眼于人类世界的未来,近观中国自身,远望世界整体,兼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回答了人类需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仅丰富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追寻的新内涵,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实现的新路径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重要的在于将这一倡议付诸于行动,将这一思想转变成现实。毛泽东于新中国建立初期闡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理想境界实现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27]借用毛泽东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当今人类社会的正确发展道路,而这一思想的实现,还要靠世界各国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转变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因此,我们看到,习近平自2013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所做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系列演讲和讲话中,不仅不断地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而且同时也不断地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的问题,即不断地阐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的阐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于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2015年9月28日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一般性辩论的重要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 “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等重要的演讲和讲话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习近平阐述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他所阐述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建设五个世界”——是相照应的,也包括具体的五个基本方面。
第一,“坚持对话协商”,[28]以便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需要世界各国协调利益与管控纷争,需要世界各国建立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只有坚持对话协商,加强沟通,才能实现密切合作、协调利益、化解纷争、建立新型国家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才能建成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坚持共建共享”,[29]以便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当今世界上,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断给人类社会敲响安全警钟、制造安全危机。消除安全威胁,应对安全危机,实现普遍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义务。世界各国应该坚持共建共享,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只有世界各国坚持共建共享,才能共担维护安全的责任,齐心协力应对安全危机,实现标本兼治,才能建成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第三,“坚持合作共赢”,[30]以便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当今的人类社会处于休戚相关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尤其促使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共同挑战日益凸显,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共同发展日益必要,共同繁荣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要求。合作共赢的理念顺应时代要求,零和博弈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利益兼顾和共同发展,才能建成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四,“坚持交流互鉴”,[31]以便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有独特的优长和魅力。各种文明相互之间的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倡导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要促进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只有坚持交流互鉴,才能促进开放包容,避免世界冲突,才能建成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第五,“坚持绿色低碳”,[32]以便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需要人类采用良好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坚持绿色低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抑制工业现代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建成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正由于习近平在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路径”,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思想因此具有了鲜明的可操作性,也因此突显了其所具有的重要实际价值,更加富有闪光的魅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正如他于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欣慰地所说:“2013年,我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我高兴地看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33]
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从当代世界的实际状况出发,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推动世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中国的方案,在回答人类需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现实世界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回答了怎样建设现实世界的问题,在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中,贡献了人类理想社会境界实现的新路径。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人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新成果,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现实人类世界的客观认识,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诉求,反映着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美好追求,也反映着当代中国人对整个世界和全体人类发展的美好憧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自古以来人类对理想社会境界的孜孜追寻,回应了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构思了现今人类世界走向繁荣进步的可行方案,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模式和价值观,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崭新视角,丰富了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3 ][4][5][6][7][8] 伯恩斯主编.剑桥中世纪政治思想(下)[M].北京:三联书店,2009:717,711,719,721,725-726,727,729.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30.
[9]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2,131-132.
[10] 刘海江.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
[11]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72.
[1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0.
[13][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15]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8-6-10(1).
[16]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10(2).
[17][20][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19,294.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22][24][3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2).
[23][2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20.
[25]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N].北京:人民日报,2013-3-24(2).
[27]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8][29][30][31][32]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1-20(2).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