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青
摘 要:上古神话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而在其呈现出的主题、故事形态、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文化属性和厚重的人文精神。本文以“精卫填海”例,通过这一神话传说,重点剖析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上古神话;精卫填海;文化内涵;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
人类自诞生之初,对世界充满极度的好奇、畏惧以及不安。在漫长的两三百万年的“古人”时代里,他们始终企图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世界。伴随着早期时代的不断更迭,原始先民们开始有意识的凭借着自己有限的想象和幻想去构建对于所处自然社会的因果体系,融入自我对于自然界中日、月、风、雨、雷、电等一系列现象的主观探索。因而,上古神话隶属于人类在意识形态萌芽阶段的解读。在早期阶段的社会未产生成体系的文字的缘故,上古神话只留下了并不完备的线索与片段,但从中还是折射出了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特色、神话形象以及精神追求,不断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一、上古神话的种类分布
一直以来,对于上古神话的分类都众说纷纭。如果按照其呈现的内容做为基本 分类标准的话,大致可以由创世神话、斗争神话、发明神话等几大类别。所谓创世神话主要描述的是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与源起。例如以“盘古开天”为代表的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对于世界形成最初的直观认识与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斗争神话主要描述的是人类英灵与自然界斗争的神话。例如“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无一例外展现出古代先民们的智慧个性与斗争勇气;发明神话里主要呈现出先民为古代社会的进程、文明与美好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探索与努力。例如“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无论哪一种类别的上古神话,其实都在一定程度透露出古代先民渴望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探究。
二、“精卫填海”的文化解读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次三经》)从类别上而言,“精卫填海隶属于斗争神话,主要讲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抗衡。不难发现,在“精卫填海”这一上古神话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极具鲜明的女性形象以及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创世和造人的女娲、冲破束缚压迫大胆奔月的嫦娥等等,都展示出上古时期女性的力量与勇气。而“精卫填海”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女性的复仇故事,大海这一覆灭她生命的载体也可以将其解读为“男性”的隐喻。如果从女权主义角度进行解读,东海与精卫巧妙暗喻着两性关系中的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对垒,填海这一行为其实也可以解读为女性必然与男性结合的宿命,但最后的结局是以精卫的被覆灭与征服的悲剧收场。精卫死后的英魂依旧持续的向东海进行复仇,而女性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同样也在对男权社会展开着永不屈服的抗争。
三、“精卫填海”中的民族气质与精神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的内核中都具备区别与其他种类文化的鲜明特点与主旋律,其实也就是文化属性中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就是伴随着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不难发现,在原始先民创造出的众多上古神话中,无一例外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挑战与抗争、追求自由生存境界的意志理念、冲破世俗压迫的强烈渴望等,从中也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与气质。在“精卫填海”的神话中,精卫虽以身献海,但却化作渴望填平东海、守护人类一方安宁的飞鸟。这种大无畏的悲壮感,让死亡本身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让悲剧本身彰显出了一种震撼与力量。一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必然要有深厚的底蕴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上古神话中的瑰宝中,映射着华夏子孙伟大不屈以及强大生命力,为后世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李麟.创世神话文化常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02.
[2]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16.
[3]袁珂.古神话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9.
[4]袁珂.山海经校注( 增补修订本)[M].成都:巴蜀书社,19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