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寿江,笔名火枫一叶,安徽和县人,大学文化,1957年6月出生,在和县粮食局工作,已退休,现在民营企业工作。爱好文学、历史等,曾数次在报纸及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微小说等作品。
古都金陵的夏,带着深深的历史气息。
南京之所以称为金陵,《金陵图解》上解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鎮之,故曰金陵。”金陵虎距龙盘,的确大气美丽,王气满天。从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300多年间,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在金陵建都。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了金陵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都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丽,百迹众多。你的历史,你的文化,你的浩然英雄气概,你的秦淮灯光浆影让多少人为之神往,为之动情。今天,我走进你的千古帝王梦,走进你的秀丽中山陵,与你同吟,与你共念。
南京离我家乡江北仅6O公里,一个小时车程,现在过江很方便,南京长江段上有五座大桥,把江南江北连在一起,还有三条过江隧道,汽渡等,真正是天堑变通途了。每年来回南京不知多少次,但都是作为过客来宁办事、购物或走亲访友,对他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肤浅认识,却没深究过。
今年五月下旬,应马鞍山市文联友人邀约,我们三人一道来南京中山陵谒陵并采风练笔,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真正了解南京,了解中山陵,意义大不同。
当我们走进肃穆的中山陵,道路两旁耸立着粗壮的苍松翠柏,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山风卷过,它们须发怒张,松涛滚滚,仿佛是巨人们在仰天长啸,让人激动,让人陶醉。
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多平方米。中山陵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孙中山先生遗体葬于此。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北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由南往北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另创新格。
当我们沿着一条大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演说。蹬至台阶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最高处。
中山陵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以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居中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写的“天地正气”四个金子直额,祭堂后是墓室。墓室中央是直径4点3米的大理石圹,深1点6米石圹的正中椁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与其真人比例大小,神态平稳,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怀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伟大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任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深的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当今,台海风云激荡,中山先生的统一中国大业仍未成功,我们应更要加倍努力,为实现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去奋斗,去拼搏!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跃过浅浅海峡,把五星红旗插遍祖国宝岛台湾,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和梦想,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和使命。在艰难的征程中,十四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用必胜的信念和斗志,昂首阔步向前!向前!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