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0-30 18:49刘涛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刘涛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方式在踝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017年3月-2019年3月8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且同意参与此项研究的踝骨骨折患者为本研究的被选取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被选取对象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被选取对象在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被选取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被选取对象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数据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发现,两组被选取对象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43例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术在踝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且该治疗方式具有创口小、无负面作用和安全性较高等有单,患者踝关节功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极高。

【关键词】 中医手法复位;踝骨骨折;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4. 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8-141-01

踝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损伤,是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所导致。患者在出现踝骨骨折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行动障碍和皮下青紫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临床上,对于踝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一般是采用手术固定治疗,但该治疗方式需要开刀,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慢,且在恢复阶段还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将探究中医手法复位方式在踝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86例自愿参与此项研究且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踝骨骨折患者(2017年3月-2019年3月)进行本项研究,为方便研究的进行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被选取对象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对照组中,男24例(55.81%)、女19例(44.19%);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7.62±13.47)岁;其中单踝骨折患者19例、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10例。研究组中,男22例(51.16%)、女21例(48.84%);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8.33±12.67)岁;其中单踝骨折患者21例、双踝骨折15例、三踝骨折7例。两组被选取对象在性别、年龄和骨折位置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经统计学软件验证无意义,P﹥0.05,符合本研究的比较标准。

1.2 方法

1.2.1 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43例被选取对象接受常规手术治疗。首先,予以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待麻醉效果起效后于患肢踝部行切口处理,并对踝部深层组织进行分离。其次,待完成骨膜脱离操作后对患肢血肿情况进行清理,待清理完成后利用钢板和螺钉等器械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最后,对切口位置进行止血和消毒,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后完成后手术。

1.2.2 中医手法复位

予以研究组43例被选取对象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膝关节屈为直角,由一名医生与大腿外侧使用双手进行固定,另一名医生在患肢远端握住足背和足跟进行对抗牵引。要注意的时,对于外翻骨折的患者予以外翻牵引、内翻骨折患者予以内翻牵引、存在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的患者采用手掌挤压踝关节纠正移位的方式、存在距骨后脱位的患者采用胫骨下端后推和足部前拉的方式。待患者患部复位完成后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选取石膏托或小夹板进行患肢固定,并利用抬高患肢的方式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固定完成后,采用X光对骨骼情况进行复查,复查频次为一周一次,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对夹板或石膏托进行调整,避免不良现象的出现。在固定完成2-3周后,可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对骨折位置进行功能性固定,于术后两个月对固定器具进行拆除,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康复锻炼指导[2]。

1.3 评定标准

根据X光检测结果和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所有被选取对象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该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显效(X光检测结果显示正常,骨折复位情况良好,能够正常行走)、有效(X光检测结果无异常,患肢存在一定不适症状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无效(X光检测结果存在异常,患者患肢存在明显不适,无法正常行走和生活)。

所有被选取对象在出院时采用我院自制的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定,该评分分为疼痛评分、行走评分和稳定评分三部分,每部分满分21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踝关节功能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踝关节功能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处理,以(x±s)表示患者出院时的踝关节功能评分等数据,利用n(组员例数)、%(治疗有效率)表达计数资料,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所有被选取对象临床治疗效果数据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并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出院时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

患者出院时踝关节功能评分数据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发现,研究组43例出院时各项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踝骨是位于人体胫骨与腓骨最下端與脚部相结合的骨骼点,起到辅助人体直立行走和支撑人体体重的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对踝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一般是采用手术复位固定的方式。但是,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可能对骨折周边的软组织造成二次损伤,延缓患者的恢复速度,且开刀的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相较于常规手术治疗,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其独有的闭合性治疗方式则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治疗方式通过中医正骨手术对患肢处的移位情况进行了纠正,并结合现代影像学检测手段对患者骨骼情况进行复查,最大限度的对治疗效果进行了保障,且该治疗方式还具有花费低、痛苦小、无副作用和愈合速度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极高[3]。

参考文献

[1] 何耘.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3):196,198.

[2] 姚星宇.踝骨骨折通过中医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饮食保健,2017,4(11):82.

[3] 时周云.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1):62,64.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