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2016-10-17 05:36梁运光陶国运张丽艾莉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4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

梁运光 陶国运 张丽 艾莉莎

"

【摘要】 目的 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方法 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随机分为A、B、C、D组, 每组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保肝对症治疗, A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 B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 C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 D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对比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B、C组疗效比较, C组>A组>B组(P<0.05); A、B、C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D组(P<0.05)。治疗后第12个月, A组患者的转阴率为51.51%, B组为33.33%, C组为69.70%, D组为6.06%, 三组转阴率比较:C组>A组>B组(P<0.05), A、B、C组的转阴率均明显高于D组(P<0.05)。三组转换率:C组>A组>B组(P<0.05), A、B、C组的转换率均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其能够对肝功能进行改善, 使相关不良反应及肝癌的发生率减少, 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有效的提高及延长。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核苷类药物;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5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复制活跃在5年内大约会有15%~20%的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 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大约有3%~6%患者发展为肝癌[1]。有研究表明, 乙肝病毒(HBV)-DNA 持续高水平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高危因素[2]。因此,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病毒最大程度的抑制或者清除是其治疗关键。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采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不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 而有研究显示, 采用核苷类药物抗HBV具有满意的效果[3]。为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 选取本院132例该病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10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B、C、D组, 各33例。A组男27例, 女6例, 年龄37~64岁, 平均年龄(44.2±5.9)岁, 病程6~27年, 平均病程(16.4±3.1)年, Child-Puch 评分(9.7±2.5)分, 其中14例患者为B级, 19例患者为C级, 18例患者为乙肝E抗原(HBeAg) 阳性, 15例患者为HBeAg 阴性;B组男29例, 女4例, 年龄39~62岁, 平均年龄(45.1±4.8)岁, 病程8~28年, 平均病程(15.9±2.8)年, Child-Puch 评分(9.9±2.3) 分, 其中15例患者为B级, 18例患者为C级, 20例患者为HBeAg 阳性, 13例患者为HBeAg 阴性;C组男28例, 女5例, 年龄39~63岁, 平均年龄(43.2±4.6)岁, 病程7~29年, 平均病程(15.4±4.6)年, Child-Puch 评分(10.0±2.7)分, 其中15例患者为B级, 18例患者为C级, 17例患者为HBeAg 阳性, 16例患者为HBeAg 阴性;D组男29例, 女4例, 年龄35~66岁, 平均年龄(43.8±6.3)岁, 病程7~25年, 平均病程(15.7±3.5)年, Child-Puch 评分(9.8±2.4) 分, 其中16例患者为B级, 17例患者为C级, 18例患者为HBeAg 阳性, 15例患者为HBeAg阴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具有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肾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肝病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者;③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肝炎病毒的患者。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病情、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保肝对症治疗, A组患者加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 拉米夫定, 口服100 mg/次, 1次/d;

B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 阿德福韦酯, 口服10 mg/次, 1次/d, C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 恩替卡韦, 口服0.5 mg/次, 1次/d, D组患者只给予护肝、利胆及降酶等常规保守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为1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对比四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症状、肝功能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V);HBV-DNA阴转情况;对四组患者第1、3、6、9、12个月时进行HBeAg血清转换检测及不良反应统计并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肝功能与PTA比较 治疗后, A、B、C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患者, 且临床体征、症状、肝功能及PTA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治疗后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B、C组疗效比较, C组>A组>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有3例死亡, 其中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为重型肝炎且治疗无效而死亡, 1例患者因消化道内大出血而死亡, D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症状、肝功能及PTA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D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HBV-DNA阴转情况比较 治疗后第12个月, A组患者的转阴率为51.51%, B组为33.33%, C组为69.70%, D组为6.06%, 三组转阴率比较:C组>A组>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的转阴率均明显高于D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