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媚
摘 要:在中级汉语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在本质,以大大提高汉语课的有效性。为此,我们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解释文本,然后提高阅读课的效率。在解释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上下文,检查作品的线索,着重于人物的分析,并检查情节的因果关系。通过这种方式,阅读作品可以捕捉关键点,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
引言:
“接受美学”观念认为,“文本”融入了阅读者的经验、情感和趣味方成为作品;入选教材的文本经教师多维解读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文本”。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教师应走进文本,进行多维立体的解读,引导学生限大程度地亲近文本。
一、建立整体感
好的文本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本的每一小部分都与主线紧密相关。文本可以达到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在编写时具有全局视图。
写作具有全局性,解释文本也需要全局性。这意味着对文本的解释必须营造一种完整感并注意该语言,句子的含义,语法修辞,表达技巧等,但是通过相关语言在相关的前后读作者和相关人物的情感态度之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述这些元素更为重要。有关选词,句子安排和词序的意见。这是说明问题的具体文本。
人教版九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范进中举》,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一般定性为讽刺小说,而小说的讽刺意味也必须统观全篇才能得以展现。若读者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前半部分,只能解读为:一个胆小懦弱、任人摆布的女婿与一个强悍的丈人之间的故事。而若读者只解读文本的后半部分,那则理解为:一个卑微恭敬的丈人竭尽全力讨好巴结有权有势的女婿。而若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则应解读为: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在中举前后周围人物言行态度的前后变化,包括范进自己的变化,变化之快,令人深思。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嘲讽批判的意味更为浓厚,但这需要从文本的整体着眼,割裂开则很难准确解读。
二、从教师视角解读——指向与升华
教师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与文本对话的视角、方法,自己首先要从教师视角解读,要有明确的指向,要进行重构与升华,还要有多元的吸纳。
要有明确的指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文本的“结构肌理”,又要在细小处从语言角度探幽察微。只有读出自己的发现,教师走进语文课堂时才会更有底气。一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它一定有比较突出的特质,附着值得探究与学习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文本解读的方向。解读要依据文本体式,选取最有价值的教学点。如,解读散文文本时,我们要抓住“文眼”;解读小说文本时,则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言语方式、具体细节以及空白之处,都是解读小说的主要依据。
要进行重构与升华。文本的价值,主要集中于“探究或者阐释其内容是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以及这样表达的意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融通,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机调和,为学生的理解与创造预留开阔的空间。因此,教师既要深入文本,又要用新的视角、方法超越文本。以《女娲造人》为例,从这篇神话的单元引语、批注、阅读提示中判断,编者的意图有二:一是练习快速阅读,二是感受神话大胆神奇的想象。然而,一篇好的神话并不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更融入了真实生活的细腻与感动,更是作者正确而鲜明的情感与态度的体现。教师可充分利用文本与《风俗通》记载的故事原型作比较,探讨作者增添、删减的意图,聚焦文中对“人”的十多种称呼,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深邃立意:好的神话要有正确的思想倾向,神话写的是神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人,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要有多元的吸纳。一方面是类文的整合组读。以“主题”或“作家”为点聚合群文,把握“这一类”的特点和价值,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角,增加解读依据。如,教学鲁迅作品时,我们可设计专题性阅读,践行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真正回到学生,回到鲁迅”的理念。另一方面,为防止教师对文本解读出现偏差而误导学生,听取不同声音对文本的解读不可或缺。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不同见解,求证、释疑,共研、共建,与自身的解读形成互补。此外,适时适度地借助资料进行“介入式”解讀,也是实现文本个性化处理的一种方法。
三、追寻线索,纲举目张
无论论文的主题如何,撰写本文时都会保留某些提示。因此,当您准备好解释作品时,您也可以开始写文章的注释了。不同样式使用的通知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写作场景的文章可以利用位置的变化或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写作的线索,人物或小说的论文可以基于时间。事件的变化和发展是线索。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尝试找到文章的主要线索,然后逐步扩展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四、关注文体特征
初中风格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分解为叙述性,解释性和论据性的论文。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包括表达方式,语言特征等。因此,阅读不同风格时使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解释叙事时用来分析句子的修辞只能被表达为“比喻性”的修辞方法;当插入解释性文本时,只能表示为“数字”方法;当插入自变量的文本中时,它只能表示为“象征性自变量”。风格上的差异导致语言功能上的差异。因此,在解释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某种风格的基本要素,分析和解决阅读训练中的问题,并最终提高阅读某种风格的基本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文本的解读应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我们应多与文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并深入思考,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做一个不依赖教参、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曹刚:《语文可以这样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第5-7页.
[2]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1998年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3]许晶.用心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