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
摘 要“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与道德情感。核心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提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具有耐心,帮助他们提高。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養中学阶段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教师要从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点着手,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知识,将所学习的道德与法制的知识点带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本文具体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感。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0-0103-02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巩固学科基础知识点,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其中,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点。
一、核心素养内涵阐述
(一)核心素养本质
近段时间以来,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热词。但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认清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教育工作者厘清几个基本认识,从本质上把握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同于全面素养。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应注重一些较为关键的素养,而对于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门课程中不过分地要求去培养;另外,核心素养不止是代表个体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需求,因为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存和发展。体现出时代性的特点;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属于高级素养,因为它是跨学科的素养,又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二)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教育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并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对道德与法治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责任心,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将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是了解社会责任、国家的认同、国际的理解、不同的人文底蕴、刻苦专研的科学精神、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会更有效的学习、用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分别代表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感,使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还要注意核心素养与全面素养的关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一)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学科教学”向“课程整合”的转变
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果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大教育观,突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教学的疆界,实现“学科教学”向“课程整合”的转变,将之与初中历史、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整课程,发掘教学内容。
(二)强化学习体验,实现“传授知识”向“养成素养”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要重新审视课程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新价值取向,从关注“知识”向关注“求知者”转变,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加以设计,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体验,改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吸收和内化。
(三)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部分。“科学精神”主要的侧重点是理性、批判性思维以及探索精神。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内容可知,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也就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思考问题具有可逆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课程内容要安排适当,将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发挥出来,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对他们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分析,学生在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增强学生论据的理性。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提升自己的批判和理性思维能力,形成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四)巧妙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该课程能够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案例。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案例,巧妙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能力。
(五)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在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通过强化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而且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公民身份教育。其中,在对学生进行公民身份教育的时候,需要适当地寻找在中国国情下适宜的价值定位。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为顺应这一要求,我们强调课程标准应该将“做负责的公民”作为本课程教学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经常遇到的公共生活的要素,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会关注公民在法律层面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负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将个人意识与公民意识相结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六)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意义重大,尤其是培养实践能力。在课程中,教师要提前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更高,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并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课堂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将一些特别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使学生更容易参与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受到影响和感染。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时,通过其参加实践活动的感受以及自身的领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展了自身的素養。
三、结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学阶段的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的语言艺术应用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充满兴趣,从而积极地参加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对自己以及世界有更新的认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所以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就是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它的教学实践符合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后,能够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更持久。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参考文献:
[1]苏联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