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全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物理教师要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渗透给学生,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关键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立足多年教学实践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供一线同仁参考。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优化教学 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被放到了重要地位。初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中包含物理观念、实验探究、科学思维及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从这四方面出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阶段,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导中带领学生发现生活现象中蕴藏的物理知识,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观念。
比如,在教学《电流和电路》一课时,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元件,学习连接电路,还初步接触物理量——电流,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本节课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电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以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利用生活中夜景灯光效果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并通过多媒体辅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进行学习,并在直观的实验演示和提问指导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物理观念。
二、重视物理实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有效的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理清物理抽象概念,掌握知识探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科的本质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模拟和体验中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比如,在教学《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一节实验探究课时,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学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做好器材的准备,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合作交流中一步步总结实验结论,并梳理、反思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给学生正确的物理探究方向,在有效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深入清晰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三、善于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科学思维
物理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复杂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从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驱动学生提取有效物理信息,掌握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
比如,在教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现象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如:小灯泡的发光有什么不同?若电阻一定,电流和电压可能存在什么关系?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可能存在什么关系?等,让学生在思考中一步步探究实验的内涵。又如,在教学《电能》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电能有哪些来源?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小灯泡发光时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风扇通电叶片转动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水利发电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等,这样,在问题引导中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
四、强化生活联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是物理学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科学自然规律,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基础上,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真正效用,在正确观念的有效渗透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比如结合《电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家的探究故事让学生思考感悟,在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物理素质的培养,转变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在兴趣激发中培养物理观念,在实验和问题引导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长津.显化物理思想 提升核心素养[J].湖南中学物理,2018,33(11):22-24.
[2] 罗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