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预设,多联想,换角度,促共情

2019-10-21 19:07倪菊华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文本阅读核心素养

倪菊华

摘 要:语文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已成为大局,文本閱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常态应注重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以《项脊轩志》为例注重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开展有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总结为几个要点,包括:预设少一点,惊喜多一点;联想多一点,形象“丰”一点;理性多一点,体验深一点;角度变一点,审美“美”一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鉴赏;文本阅读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文学经典有着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独特优势,品读文学经典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若能提炼好教学文本的审美价值,发挥好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审美活动将会更加真实和精彩。

笔者以素有“明文第一”美誉的《项脊轩志》作为审美对象,摈弃就文读文的阅读方式,注重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引导学生品读“经典”,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摭拾如下:

一、预设少一点,惊喜多一点

《项脊轩志》短小精悍、一个过渡句——“然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将文章自然地分成“可喜”部分和“可悲”部分,传统的教学设计对“可喜”部分的处理往往以引导学生关注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为主,直接交代“喜”的结果。教师预设过多,学生参与不足,多被动接受,少审美体验,核心素养的培育无从落实。我们尝试不过多地主动分析,而是请学生品读文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鉴赏,即说说第一段中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态度是“喜”还是“悲”并说明原因,小组成员间分享交流。

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读出归有光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审美鉴赏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原因的分析上,见解独到,有自己的发现:

生1:项脊轩虽然老旧、昏暗、狭小,但作者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修葺它,“辟四窗”、建“垣墙”、植“兰桂竹木”——爱它就要舍得为它花钱,可见归有光很喜爱项脊轩。

师补充: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去修葺项脊轩,正好说明了“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道理,愿意折腾其实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说明在第一段里归有光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生2:归有光给这个南阁子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项脊轩”来纪念远祖,作者愿意动脑筋给书房起名字,愿意赋予它美好的意义,说明作者喜欢项脊轩。

生3:作者修葺书房、装饰书房、在书房里看书、“啸歌”“兀坐”,日看小鸟啄食,夜赏“明月半墙”,说明他经常待在他的书房里,一个人愿意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愿意把时间都消磨在这个地方,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地方罢。

生4:归有光在庭院里种上“兰桂竹木”这些象征君子的植物,用具有高贵品质的植物来衬托项脊轩的气质,可见他对项脊轩的喜爱。

生5:项脊轩里“借书满架”,作者在里面“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以看出归有光在书房里很是惬意和享受,心情自然是愉悦的。

在这一小节里,教师不事先给出过多的预设,仅仅给出一个思考的突破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期待并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师生平等交流,结果意外收获很多审美的惊喜。

二、联想多一点,形象“丰”一点

审美鉴赏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能逐渐培育起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我们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项脊轩志》塑造了很多感人的形象,学生能从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里体验到先妣、大母和妻子这三个“显性”的形象,我们尝试鼓励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最后不难发现在字里行间里他们还能感受到另一个“隐性”的形象——归有光。

生1:从“项脊轩”的命名可以看出归有光是一个家族观念深厚,很有家族责任感的人,“家”在他心中具有很重的分量,所以分家之后,当归有光家变得嘈杂、混乱、无序、衰败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往往而是”的不满和悲哀;让人气馁,但又无奈;有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痛惜;有个人成长的辛酸和苦楚;或许还有被激发起来的斗志,使他读书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重振家业,光宗耀祖。

生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归有光作为一个读书人,品性高雅,种“兰桂竹木”于庭,但他允许他的妻子在院子里种上枇杷树这样一种实用类的果木,虽和“兰桂竹木”气质不一,却更能看出他对妻子的包容和爱以及物是人非时的悲痛。

生3:当大母拿着祖辈用过的象笏来鼓励归有光时,作者当时一定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因为他会忍不住去想自己的将来是否会真的考取功名,不负祖母期望光宗耀祖呢?正因为这满满的期待然而自己终究还是郁郁不得志,再瞻顾遗迹时才越是悲痛不已!

生4:“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此时的项脊轩早已不是曾经那个项脊轩了,真正的项脊轩是那间种着兰桂竹木、桂影斑驳、珊珊可爱,有先妣有大母有妻子陪伴的小书房,而这个项脊轩早已消失了。文中首尾两次对项脊轩的修葺,心境必然大不相同,“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此时的归有光已然对项脊轩显露出了冷漠甚至厌弃,这样生无可恋的语气读来让人心痛。

生5:所以归有光对项脊轩前后的态度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从积极阳光、充满斗志到消极颓废、生无可恋。

师补充:综合以上同学的鉴赏,一个由“喜”到“悲”的归有光的形象不断清晰起来:“可喜”的时候,他是一个喜欢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的大男孩,虽然书房破旧不起眼,但他对它情有独钟,他喜欢种高雅的植物修身养性,他亲近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他是个不忘远祖的好孩子,他善良、单纯、好学、品性高洁、内心安宁、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然而到了“可悲”的部分,一个阳光快乐的形象一下打破,家道中落、亲人离世、功业无成,归有光由天真变得不再天真,由快乐变得不再快乐,当年少时那个简陋狭小却温馨可爱的书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时,归有光也只剩下了一纸悲情。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那么当一个阳光热情的归有光被生活撕毁了给我们看时,这算不算一个悲剧?你的内心有没有为之所动?

三、理性多一点,体验深一点

《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深意重”的美文,对它的审美无疑应当以“悲情”为主,但若我们能再理性一点,或许还能品出理性的光辉来。贡如云、冯为民在指出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育路径”中就提到:“要鉴赏与创造理性美”。“理性是指能看清事态和物象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品质。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关注审美客体自有的理性美,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审美主体的理性创造力。”[1]

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尝试说说下面几组对照关系的理解:

喜——悲;冷——暖;失——得

生1:不论是兄弟分家、亲人离世、仕途不顺的“冷”,还是先妣、大母和妻子给予的“暖”,从宏观上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些人生的经历,都让归有光变得更加成熟。

生2:奶奶的离世自然是“悲”的部分,但是在奶奶活着的时候寄予了归有光很大的期待和信任,能够被家人这么信任和鼓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所以“悲”和“喜”其实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悲情中也暗含了喜,悲喜交加才是人生的真谛吧。

生3:我觉得归有光最大的幸福在于他是“被爱”的,被母亲、祖母和妻子关爱着,这体现了一种“输入”,他对生活的热情、对功名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则体现了一种“输出”,后来这种输入中断了,输出也便跟着中断了,所以输入和输出或者说“得”和“失”不是先后的关系,是一种循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4:我觉得悲伤是伴随着喜悦而生的。亲人的离世给归有光带来的不单纯是“悲”,他的悲伤的深刻正是因为他的爱之切,他的悲伤的产生正是因为他之前的喜悦,他的悲和喜应该是相伴而生的。

师补充:“爱之深,恨之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是“喜之深,悲之切”,你对它越喜,反过来才会越悲,如果一开始归有光对周遭的人世并不在意,那或许就无所谓喜悲了。正是因为爱的不断浇灌,不断滋养,归有光的心田才是温热的,他懂得这些爱,珍惜这些爱,从而才能将这种对爱的思念从心里“流淌”出来,才能在他心里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落笔成文便得了“明文第一”的美誉。也许“悲”也就不再那么“悲”了。

“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对象化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超越、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非对象化的活动。”[2] 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既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经典“把握世界”,也是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的过程中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角度变一点,审美“美”一点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审美活动即是传递主流价值观。未来语文教学的基本行为模式很可能依然是基于文本的教学,在单元学习框架内,文章的编选体现着编辑者的教育意图,文本价值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涵中的价值属性,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他们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项脊轩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归有光一生的悲哀,我们能不能就此评价归有光的一生就是可悲的,是失敗的呢?他失去的确实很多,但若换个角度,他是不是同时也得到了很多?

生1:归有光得到了很多亲人的爱,得到了美好的回忆,得到了青春时奋斗的激情,得到了光宗耀祖的责任感,得到了神的庇护。

生2:归有光的亲人虽然死了,但是人是死了,爱和温情并不会消失,将永远印刻在归有光的心中。我相信假如归有光有孩子,他也一定会将这种爱和温情传递给他的下一代,这种继承应该是很重要的“得”,是家风的传承,是整个家族的收获。

师补充:这种“得”就更加深远了。他得到了母亲的生活之爱,祖母的期待之爱和妻子的陪伴之爱,这些爱足够他品味一生。到这里我们才会发现归有光又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他拥有过人世间最真挚的爱,虽然人生难免会失去一些东西,甚至失去亲人,但失去之后还可以将他们留在心中,记在心中,以至永恒!所以,悲伤是暂时的,爱可以永恒!

我们相信,生活中这样的爱人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爱浇灌着,点点滴滴、深深浅浅,能不能让它们也从你的心里流淌出来。

五、小结:

语文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已成为大局,文本阅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常态应注重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以《项脊轩志》为例在文本阅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总结出几个要点效果不错,具体如下:

预设少一点,惊喜多一点;

联想多一点,形象“丰”一点;

理性多一点,体验深一点;

角度变一点,审美“美”一点。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12,第14页.

[2]《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12,第13页.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文本阅读核心素养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