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靖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创新精神,对于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求知欲 主动探究 独立学习 思维训练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学生能否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是學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比如,在进行线段的比较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让两位同学报出他们的身高,然后比较两人身高的大小,这让学生明白了线段的比较也可以通过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来比较。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来讲,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枯燥无味,但经过用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他们即觉得好玩,又可以掌握这一节课的内容。
二、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让学生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画一条数轴(在学数轴前)来表示,“0”左边的数是负数,右边的数是正数,而“0”既不偏向左边,也不偏向右边,因此它是独立的,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只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一个分界点。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记忆也牢固。
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的一个契点。比如,我在讲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了一个鸡兔同笼的例子:把若干只鸡和兔子关在同一笼子里,有头70,脚164,问鸡兔各几何?很多同学都会这样做:设有x只鸡,则有(70-x)只兔子,根据题意得,2x+4(70-x)=164,从而得出答案。接下来我问:“不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否解决?”在同学们讨论一番之后,有同学这样做:设有x只鸡,有y只兔子,则可列出的一方程组,然后我就问,有没有同学会求这个方程组呢?自然没有人会求,因为我们没有学过方程组的解法。接下来我就问:“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么求出这个方程组的解呢?结果和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同学们就大声嚷道:“想,想!”我跟着说:“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的内容,如果想知道结果的话,下面就要认真听课。”因为学生很想知道怎么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比以往认真多了。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的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模式的鲜明体现。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说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和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三是开发和扶持。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新。
(二)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的时空
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响应教师的教学。这种状况是绝对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探究、独立学习中慢慢地形成创新能力。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如何创设问题呢?国外流行的问题为本的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程序是: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3.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4.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
(四)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五)改革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形式是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工业时代思维模式的产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这种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要更多地采用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主编.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