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洁 曾丹妮 邹明茜 蒋佳敏 艾小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无疑满足了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本文以内江市城郊——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家桥留守儿童在亲子联系频率、内容、方式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苏家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监护为主,不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父母工作情况的特殊只能间断性的参与子女生活,且对孩子成绩急于求成缺乏沟通,造成儿童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因此本文将从政府、学校、家庭三方面使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儿童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间断性参与
根据内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苏家桥社区共有家庭643户,0-14岁有627人,其中适学儿童408人,占65.07%多。苏家桥社区地处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部,距内江市中11.4公里,为内江市边区。内江市唯一的高速公路客运站坐落于此,因此苏家桥社区的家庭几乎以“接黑车”谋生,主要负责跨省长途运输,有时一单生意耗时长达半年。在完成工作的返回途中,为了增加收入,居民们还会沿途接收许多额外的运输任务,工作具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该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较一般留守儿童具有特殊性,父母并不是长期与其子女的家庭教育脱离,而是间断性地参与子女成长过程。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既有一般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本文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苏家桥社区居委会、家长、学生三个层面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主要研究对象为苏家桥社区一至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共随机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4.33%,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回收率为82%。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苏家桥地区留守儿童同一般留守儿童相比,虽与父母联系、见面次数较多,但是其家庭教育仍以隔代监护为主,不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由于其对孩子成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偏激的教育方式使苏家桥社区的儿童学习积极性比一般留守儿童更为偏低,且具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另外,由于父母工作情况的特殊只能间断性的参与子女生活,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1、亲子联系不足,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弱
苏家桥社区亲子联系的主要方式为电话与微信。在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频率中,与父母两周联系一次的为3.66%,每月联系一次的占比最高为7.32%,一月以上联系一次的为34.15%,而半年以上与父母联系一次的占54.88%。同时,在访谈苏家桥社区的一位父亲时,他认为“进步在于学习,健康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快乐”,表示虽然相对重视儿童身体健康,但是更加注重儿童的学习情况。由此,父母在亲子联系中主要关注近段时间子女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较少关心儿童的心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儿童不开心或遇到困难时,首选对象主要是同龄人。此外,在一定范围内,随亲子联系频率的降低,选择向同龄人倾诉的趋势呈增长变化;选择将心事憋在心里独自化解的倾向也在逐渐增长。可见,同龄人在留守儿童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母和祖辈,儿童对长辈的依赖性较低,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对父母了解其心理情况以此进行教育有一定影响。
表1 亲子联系频率对儿童倾诉对象選择的影响
A.同龄人 B.父母 C.祖辈 D.憋心里 小计
A.两周一次 1(33.33%) 0 0 2(66.67%) 3
B.每月一次 3(50%) 0 0 3(50%) 6
C.一月以上 17(37.78%) 20(44.45%) 5(11.11%) 3(6.67%) 45
D.半年以上 11(39.29%) 4(14.29%) 6(21.43%) 7(25%) 28
2、隔代监护为主,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较差
在苏家桥地区的调查中,父母均外出务工占比80.49%,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比19.51%,可见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其次为单亲监护。据统计显示,父亲或母亲外出工作时,57.39%的儿童学习态度一般,积极主动学习的只有7.41%,而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倦学习的确有11.11%。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缺乏父母长期细致的关爱,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产生不愿学、不想学的想法。
3、家校联系频率低,父母对子女心理关心程度不足
通过对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的家校联系的频率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与学校老师平均两周沟通一次的比重是7.32%,每月一次则是9.76%,一月以上沟通一次是29.27%,半年以上沟通一次为53.66%,可以看出:父母是间断性地关注其子女的情况,并不是由于长期外出务工而不关注子女。同时根据表3,发现父母受工作需要经常性外出的影响,随着与老师联系频率的降低,父母主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尤其是最能反映近段时间学习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较少关心儿童的心理。在访谈中,不少父母认为子女在校时间占比大,其教育应由教师全权负责而家长所需关注的只是最终的成果——成绩。并且刘晶波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不应该完全取代家庭教育,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4、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不高
陈艳芳等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的品行良好,与其他同学沟通顺畅,少数出现不爱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且多数成绩居于中等程度”。在苏家桥社区被调查对象中,学习成绩中等水平以下占12.5%,一般水平占60.7%,成绩良好占26.78%,并且留守儿童将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自己不努力的占53.57%,客观原因占12.5%,没有家长、老师的辅导占5.36%,自己能力不行占 23.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未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化和外化心理问题上的差异,但结果却发现留守儿童在快乐感、生活满意度、亲社会行为等内化和外化积极心理健康指标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对苏家桥社区的实地调查也发现,父母长期外出使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降低其生活满意度。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间断性参与家庭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失
内江是一个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基于此经济结构,政府无法统一规划留守儿童家长的就业问题。苏家桥社区毗邻内江唯一的高速公路客运中心,受该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同时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有限,苏家桥社区的留守儿童父母主要从事不稳定且无保障的“接黑车”的工作。因此他们无法长期的陪伴儿童,只能间断性地参与儿童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半监护式家庭教育,使得父母在对儿童的监护过程中,只着眼于外在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并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教育,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实质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易产生交流问题,逐渐造成积弊难除的问题。
2、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父母与祖辈的教育方式呈两级分化,48.57%的父母还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观念。在儿童犯错时,出于急于求成或攀比等心理,对孩子非打即骂或强行说教,没有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耐心引导,也影响了父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而祖辈则与此相反,61.35%的祖辈由于隔辈亲的现象,对儿童极度溺爱,对儿童的错误视而不见,在对儿童的教育方面上采取一味纵容的态度。
3、留守儿童父母缺乏双向的家校沟通合作意识
苏家桥社区的家长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收入微薄,着重解决生计问题,教育意识淡泊。68.29%的儿童父母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建立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同时,她们较多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当对学生全权负责。因此在家校沟通中,大多是当儿童出现问题时,老师才会单方面主动与父母联系,造成父母仅关注到孩子的缺点而等结束工作便会对其进行打骂,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
4、对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重视,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目前家庭文化建设状况来看,苏家桥地区很多家庭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不懂如何对儿童进行引导教育,只关注孩子的成绩,甚至对什么是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包含哪些内容,具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不够了解,从而弱化和制约了家庭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功能的发挥。
三、改进苏家桥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苏家桥社区的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苏家桥特殊群体给予社会关注和保护;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苏家桥社区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结对帮扶、监护人培训、定期亲情交流、特别关爱等。
进一步为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落实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评价改革。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家庭教育与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儿童的教育合力。”“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来提高父母的监护水平。”由此学校应改变当前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半寄宿制教育的“圈养”形式,回归承认和保护留守儿童童年价值以及独立人格尊严的教育本质。学校应该降低学业成绩在校考核的比重,增加留守儿童“自乐自学”的实践活动,建立一套教师陪伴式服务的学校办学标准。
(三)家庭方面
1、改变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父母对子女成长起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教育,有利于子女身心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未成年期间尽可能在家承担教育的责任。即使一方要频繁外出“接黑车”,也尽量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或选择不跑长途车,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
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子女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途径与父母联系。在教育孩子上,祖辈要与父母站在同一立场。对于儿童的发展状况,常外出的父母不能偏聽偏信,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沟通的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沟通时,不能单方面问询孩子的情况,可以适时讲述自身情况,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工作,增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3、转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坚持客观全面评价儿童,充分肯定其优点,指导改正其缺点,思考改进或解决的方法,鼓励其在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突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要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对不同孩子的教育做到和而不同,针对孩子的特性培养教育。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给予孩子健康发展的机会。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生活的,把留守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儿童拥有不依附于成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把留守儿童当“儿童”看,尊重身心发展规律,要意识到儿童的生理心理都是未发展成熟的,限制“手机带娃”。
4、父母应重视家庭文化建设
目前大多家长都陷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家长应该在制度、知识构成、情感、自律、器物、娱乐保健等方面建构良好的家庭文化,以此来培养孩子优秀的思想品质,塑造良好的性格,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养成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外出运输的同时,尽量做到挣钱与孩子教育问题的完美融合。
四、【参考文献】:
【1】黄宝中,闭文采。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2】汤芙蓉.家庭功能弱化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 (07).
【3】胡立平.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6
【4】 李艳红.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6)
【5】於凤婉,刘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突破——以川南某市为例[J].教育研究.2018,(25)
【6】王靖涵.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市R县为例[J].科教导刊.2018,(30)
【7】钱述才.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J].管理理论探索.2019,(1).
基金项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江市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为例(18NSD-106)
作者简介:曹洁,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卓越师范班学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曾任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技术,被共青团内江市评为“2018年度内江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习生”,现担任教育科学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副主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团队领导能力。
指导教师:艾小平,西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现任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任教育学专业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政策方面的教学及研究。近年主持省部级等各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校级以上课题10多项;在《教育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2008年获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和“优秀教学质量奖”;2016年成为教育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兼任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