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绕平
【摘 要】基于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的走势。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其目标走势;从接受、建构、发现式探究的角度说明其方式走势;从线上与线下、个别与群体、指导与自主的结合角度阐释其管理走势。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践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希望增强学习的活动力和生长力。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核心素养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试行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每个高中政治教师的思考之重。微课程学习促使参与者彼此尊敬、相互学习和分担责任,基于一定的意识和知识基础,通过描述、探讨、实验和评价等方式获取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追求,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对学科资源的运用、对学生参与的激发、对师生关系的协调和对学科发展的推动的意义重大,对于实现高中政治课堂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本文尝试从目标、方式和管理的角度分析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的走势,并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践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推动政治学科发展的新学习方式,希望增强学习的活动力和生长力。
一、目标走势:素养化
(一)凸显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微课程学习呈现的主要内容须从学科知识、热点关注、相关趣味现象中选择,内容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层面相衔接。以《深度慰问公务员》为例。每年关于春节的放假规定都会引起社会热议,有网友调侃除夕慰问公务员;国家在党风政风的建设上颁布一系列主张和措施进行如火如荼的反腐运动,这些当前的时政焦点就成为微课程的现实载体。通过知识学习,学生能坚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蕴含科学精神
微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促进学习目标达成,这种理性思维的养成为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生成提供基础;微课程学习中的理性思维会激发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质疑,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为探究提供可能,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保障。高中政治微课程学习的内容是要参与者关注时政,分析时政的背景、对策,将科学知识理论和时政相结合,让学生仔细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比较鉴别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探究、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彰显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理性精神。
(三)树立法治意识
高中思政教材对法治问题涉及颇多,特别是新高考新教材中模块3《政治与法治》涉及的法治知识,让学生对国家性质、宪法法律、依法治国、权利与义务、我国政党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有明确的把握,这些法治知识是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以《深度慰问公务员》为例。学生从“原释义、倾城考、是非多、责任大、围城议、打老虎、后来势”等方面进行把握知识点: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报考公务员的规章制度、公务员的法定职责,公务员违法乱纪之案例和依法处置及依法执法中体现出的法治意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篮子里的实际操作,等等。高中政治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决定学生政治立场和法治思维,引导其形成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法治意识。
(四)意指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積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程学习的主流形式必须是对话和互动,设立QQ群、微信群、公众号、APP等对话工具,在互动中,社会现象的呈现方式、理论分析、辩证讨论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二、方式走势:探究性
(一)接受式探究
探究性微课程不是单一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而是以某一“学习议题”为核心组织相关课程活动,将日渐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生活,将源自于生活实践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生活中,将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内容多为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不是简单地学习课程知识,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学生是一定社会环境中有理想、有情感、有自己独特经历、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主体,因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经验、情感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师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创设良好的政治学习情景,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生活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政治微课程,确定学习步骤,点击停止和重复观看微课程,确保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微课程学习将引导学生分析生活、感悟生活,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增进知识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建构式探究
微课程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探究。在整合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程、展示内容和引领学习,尽可能实现教师的学习掌控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平衡。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式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和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成功突破“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根据实际需求,探寻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
教师上传微课程,学生按教学目标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学生能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习领悟,完成预习作业,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和难题,甚至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形成多对多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身对新知的意义建构。
(三)发现式探究
微课程学习是基于在线学习的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开发的微课程,以此作为学生回复和评论的一种新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是知识的接受者,也能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利用最熟悉、最易上手的微课程制作方式,将对知识不同视角和不同立场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直观展示。在实际的微课程开发中,一些学生的微课程制作方式远超过PPT形式的展示,筆者收到的第一份政治微课程视频就是由学生在暑假期间提供的。学生是微课程的使用和推广的重要力量,因为微课程制作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管理走势:融合式
(一)线上与线下融合
学习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转需要正确的前提,即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出色的领导组织者。教师给出微课程学习的要求:学习过程辅导:对探究遇到的问题答疑辅导;学习过程监管:辅导老师每两周布置过程任务(创新作业形式);线上包括QQ群、微信群、公众号、APP:学生每两周至少一次登录学习进行学习、提问和讨论,对于活动频繁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线下:返校后师生就创新作业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上传作品评价:作品制作精良,画面精美,字体合适,动画运用恰当,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吸引读者。微课程学习从辅导、监管、线上和线下以及作品评价等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在学习的常规运转中对学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二)个别与群体融合
合作管理使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寻求双赢合作的结果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常常带来双赢的效果。微课程学习可以组建以学校为单位的微课程探究小组,探究小组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也可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为单位,每个小组分配辅导老师,采用分校、分层、模块管理,各校各层各模块间及时沟通反馈,激发学生的活力。
(三)指导与自主融合
自主管理是对组织基层充分授权,激励基层组织和个人工作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全过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微课程学习也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学生假期布置适量探究主题和任务,小组学生利用假期分工合作,自主调动,调查资料,讨论制作,制作作品并上传。学生自主管理大大提高学习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催生微课程学习的生长力。
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的推进与管理充分体现政治核心素养,守住简单走向高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微课程学习的载体,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灵动的,将这些灵动的载体整合,可以在合作整合中提升学习的联动度。微课程学习可以从领导、合作与自主管理中创造学习的约束力、活动力与生长力,可以让学习在课程建设中成为激发学生自主需求、积极开发应用并实现自身意义的载体,成为提升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方明主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