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琴琴
【摘 要】新时期下,我国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素质教育革新速度也日益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迎合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强化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升自身水平,进而为自身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即对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并依照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教学方案,以期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数学教学;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提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让学生可以朝着多方面发展和进步。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阶段,为了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也应该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用合理的手段,积极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观念,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简述
通常情况下,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其在学科的基础上,将所涉及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力求学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类难题。针对数学素养,其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逐渐形成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技能以及水平的提升,对学生的未来进步以及发展有很大益处[1]。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一)有效制定教学目标
在中学数学备课的阶段,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更决定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在备课期间,应该合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所以,在教师制定目标时,尽量做到从以下几点出发,从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实际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制定。比如:在对“有理数的乘法”以及“有理数的除法”讲解期间,教师就应该找到教学重点,由简单到容易,逐步渗透。同时,教师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数学教学的问题,带动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将社会实践得出的理论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保证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2]。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其往往对游戏情有独钟,然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期间,经常采用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就不会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依照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游戏融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用的方法以及规律。比如,教师在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彩票以及转盘等,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主动地探讨,积极地对概率进行计算,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3]。
(三)保证数学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通常情况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对于上课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学科更加有自信,从而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让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比如,教师在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平移以及旋转的过程以动画的效果出现,然后合理地进行配音,给予学生一定的新鲜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进来。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情景的展现,通过沟通、交流、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的主观分析和判断,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不仅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和压力,还可以体现出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观。
三、结语
现阶段,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水平提升以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在明确学生水平以及能力的前提下,加大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热情,以便可以让学生朝着良好且健康的方向进步。
参考文献:
[1]劉锦,李龙安,侯学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思考[J].现代中中学教育,2016,32(10):32~36.
[2]佚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8.
[3]何平,吴广国,邹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7(0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