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欣焱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通常说的是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内容,再考虑如何教授教材内容。为何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呢?教材文本的局限性、理论研究的缺失、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新教材的定位等原因都需要教师理解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都是课程资源,如何将教材资源与学生、教师、环境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为何要真正读懂教材,才能坚定教育信念,使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来适应教学要求。
1 教材文本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理解教材
首先,教材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教科书的编写总是或多或少地受编写者的哲学观、社会观和课程观等一系列主观意识影响和左右。即使编写者想竭力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但选择什么内容,删除什么内容,以及问题讨论的方式都反映出编写者的主观意识。教师不能一味的被教材牵引,很多中学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自主理解会反馈诸多问题。比如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编排杂乱,不成体系,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困难很多;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差距过大,导致教师、学生都不适应;课时内容安排“花架子”太多,与实际教学很难衔接等等。所以教材的局限性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自主理解和实践探究去调整教学内容,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科书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的发展及生长的环境都各不相同,因而在其"智力、能力、性向、兴趣、经验、生活环境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教科书大都是以中等学生的程度而写的,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比如说,老教师会体验到每一届的学生大不相同,上一届学生认为理解不好的知识,下一届学生却学起来很轻松。相应的,教师也要改变教学中的重心和方法。但是教材不可能迅速适应学生的特点,这就体现出教材为教师理解预留了空间。由于教材版面等因素,教材往往还简化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的驾驭和处理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弥补、丰富教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但是,教材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2 理论研究的缺失需要教师理解教材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教师的课程理解、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使用教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课程理解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来,一方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的带动下,另一方面在对国内外课程理解研究思想積极引介的影响下,我国关于教师的课程理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教师教材理解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国内,专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稀缺,且缺乏学科的研究。在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方面,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教材、引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而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几乎没有。对教师使用教材的研究虽然多,但更多的是教师针对新教材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的分析和感受,缺乏理论的提升,且涉及内容较为狭窄,教师使用教材必须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中的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等等。因此,我们有些老师便忘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也很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就更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理解教材的重要性。
3 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理解教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实施者向课程合作者或重构者转变。王少非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在工作方式上注重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合作;在职业发展中,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研究者及终身学习者;在课程运作中,教师应该从执行者向决策者、建构者转变,从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被教材束缚。杜志强主张教师应该对教材自主理解,就是改变固守教材、参考书的教材理解模式,强调教师解读教材的感悟和体验,凸显教师理解的创造性,教材的意义应由教师赋予。长期以来,由于教材设计的封闭性,教师的思维未能跳出教材特别是教学参考书的藩篱,因此教师往往是被教材和教参所约束。这种教材理解把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文化沉淀都排除在教师的理解之外,使原本十分丰富的的理解过程被缩减成为“学教材、背教材、死抠教材”的过程。教师的理解性、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都被束缚了。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自主理解和创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内容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如果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理解,教材的内容则只是一些毫无任何意义的文字符号。教材是素材,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教材的作用在于让教师以教材为范例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没有必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绝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学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4 新教材的定位需要教师理解教材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以往的教材设计以学科为中心,呈现方式偏向于系统性,没有密切关注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新课改下教材在设计和呈现方式上开始以学习为中心,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资源内部也可以采取利用和重组等方式开发。 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重组。增,即补充教学所需要的材料。换,即换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因此,在新课改下教材仅仅是可以参考的一种资源,但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不是什么都讲的清楚明白并规定了如何具体操作的教学手册。
郭晓明认为,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应祛除其神秘感;教材只是在《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不具有作为教学权威及裁决教学的能力,教学的根本依据是《标准》,达到《标准》所用的材料可以多样化;教师不必绝对服从教材,有能力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教材做自主改造,教师应以怀疑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
新课改下的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需要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引人入胜。
5 小结
教师可以通过基于学生视角的追问、多层面多主线地通读教材、基于学科逻辑和认知思维逻辑搭建理解框架、进行多版本教材的阅读与比较等,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才能够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认知程度,提升教学知识水平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因此,只有重视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理解,让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去解读教材,以自己的方式生成教材理解的意义,才能彰显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