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PCT、CRP的影响

2019-10-20 11:39徐仕霞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1期
关键词:败血症黄疸肝素

徐仕霞

(鄱阳县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3100)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血液循环被病原体侵入,并且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而出现全身炎症反应〔1〕。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目前又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往往会延误新生儿最佳治疗时期,而且新生儿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机体免疫力较低,可引发心力衰竭、肝衰竭、感染性休克、脑膜炎、骨髓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因此加强患儿早期诊断与治疗刻不容缓。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PCT、CRP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6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25 d,平均(17.32±2.56)d;病程分期:早期(1~3 d)8例,中期(4~7 d)10例,恢复期(8~14 d)13例。观察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6~24 d,平均(17.28±2.37)d;病程分期:早期(1~3d)7例,中期(4~7 d)9例,恢复期(8~14 d)15例。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经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白细胞异常;(2)产妇分娩时伴有发热、白细胞上升或胎膜早破症状;(3)患儿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症状和出血倾向;(4)CRP水平在8 h内显著提高;(5)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28 d者;(3)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抗生素治疗,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郑州豫港之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239)50 mg/(kg·次),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40 U/(kg·次),2次/d。两组药量针对个体化情况可适量调整,均连续治疗7 d。

1.4 评价指标

治疗7 d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PCT、CRP指标。(1)疗效标准〔4〕:痊愈:呕吐、腹胀、呼吸窘迫、出血倾向等症状完全消失,黄疸完全消退,体温体重恢复正常,精神状况良好;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黄疸迅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体重明显上升,精神状态良好;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体温有所下降,黄疸有所消退,精神状态略有恢复;无效:无上述情况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早晨在无菌环境下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3500 r/min,离心半径3 cm)5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分析法(北京普朗SMT-100便携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PCT和CRP。正常范围值:PCT≤0.5 ng/mL,CRP≤10 mg/L。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血清PCT、CRP

通过7 d治疗,两组血清PCT、CRP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PCT、CRP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新生儿期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5〕。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黄疸、哭声微弱、肝脾大,严重者则出现休克、皮肤出血、抽搐等症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机体免疫力弱,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导致全身扩散,且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易引发严重并发症,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出生1周内发病为早发型,病死率较高,出生1周后发病为晚发型,病死率相对较低。早期及时诊治,对减少患儿死亡率至关重要〔6〕。

以往对新生儿败血症,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头孢呋肟和青霉素等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虽然短期内疗效显著,但是抗生素本身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婴幼儿应该谨慎用药,另一方面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对危重患儿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7 d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PCT、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败血症患儿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血清PCT、CRP水平。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降解或酶解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新型药物,其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3倍,在治疗败血症的同时,还能够使普通肝素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保留〔8〕。由于其分子量小,组分相对均一,皮下注射后吸收比普通肝素快而规则。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效果良好,不仅能够保护血管内皮,还能促进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终达到促进患儿康复,降低患儿死亡率的效果。

综上所述,败血症患儿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血清PCT、CRP水平,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败血症黄疸肝素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