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攀
摘 要:“学困生”不是个别班级、个别学校、个别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范围的问题。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它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困生”在农村尤为突出。多年来很多专家对学困生的成因、特点及对策作出了研究,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农村教育;学习兴趣;素质教育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区域性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目前农村地区学困生的比例还很高,造成了总体教育质量不高,流失严重等现象,以至于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十分突出、十分严重的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切实有效的从本质上改变,还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学困生”核心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感官、智力正常,但在学习策略、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心理的某些品质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智力没有完全开发还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这一观念认为,学困生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真正的差生是不存在的。不管怎么界定,学习困难学生主要归因于生理、心理和环境上的问题,通过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学困生基本上能得到一定的转化。
二、贴近农村教育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恰当地运用表扬,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刻意让“学困生”来回答,答对后,老师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或者其他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也进行表扬,一些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得到了老师表扬与肯定,也纷纷举起手来回答问题。因此,恰当地运用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使课外兴趣活动成为学困生转化的阵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通过问卷和调查分析做出研究报告,做出课外兴趣小组对转化农村学困生有效性的最终评价,探索更有效的成功教育模式。
例如:每学期学校开展作文、书法、绘画、朗读、象棋、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就像平时考试一样,有监考老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教师评分,当天公布成绩。这样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作用,学生们会在比赛中你争我赶,力争上游,更快地达到目标。
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农村小学生不像县城的小学生那样知识面广,条件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于优秀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好,头脑反应也快,成绩总比别人高,就应多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只是班上的前几名,要更上一层楼。对于后进学生,不妨给他们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降低标准。例如,听写词语,第一次写2个,以后每次比前一次多写1―2个,并要求写对。或者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比上一次提高5分等。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鼓励。也许这个学生依然是班上的后进生,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表扬。
在农村受种种因素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是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应贴近于学生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學的内容能应用到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在教学时,教师不要盲目地去对学生作过高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否则会适得其反。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假如人类可以变异”,对于这个题目学生非常陌生,根本不知道“变异”是什么。虽然老师会给学生解释了变异的含义,并读了一些这方面类似的文章,但是这样的学生作文是很不理想的。譬如给出作文题目是“难忘的×××”,后面的题目自己补充。这样的作文,由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上说明,学生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脱离了生活,就学不会丰富多采的语言。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利用个别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农村小学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困生对学习的厌学状态。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展示自己。多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当中逐渐培养出学习的兴趣。和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让。托马斯.《世界重大教育问题》(外国教育译丛)
[2]崔叶香.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