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摘 要]史学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历史课堂也逐渐地成为阅读课堂,这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基于教师个体视野的差别、现实因素的束缚、课堂教学的局限,史學阅读仍存在不少问题。史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它有其独有的特征及不一样的要求与方法。问题阅读、专题阅读和主题阅读是提升史学阅读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史学阅读;鸦片战争;中英贸易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71-02
史学阅读已越来越成为历史课堂的标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刻的阅读,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基于教师的视野、高考的束缚、课堂的局限,史学阅读仍存在不少问题。要切实提升史学阅读的效率,就需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认为,开展问题阅读、专题阅读和主题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史学阅读的效率。
一、问题阅读
问题阅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带着问题去阅读。它要求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尽心安排阅读、细心组织研讨、小心探求结论,引导学生全面、全程参与到文本中,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自主建构、个体探究和深度思考的习惯,从而把广泛的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史学阅读成果。一般来说,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选择文本,并对文本进行简读和精读,通过简读实现视野的博广和视角的新颖,通过精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钻研。第二个层次是在阅读文本中有了疑惑,发现并生成了问题,对教科书或教学内容中那些普普通通却又暗藏玄机的观点或者结论产生了疑问,推动自己进入细致的求证和探究阶段。
如在对“鸦片战争”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时,有一个问题要提请学生留意。那就是“鸦片战争”这一概念是否概括了这场战争的本质特征。大家都知道,鸦片问题只是诱因,并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没有虎门销烟,中英之间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鸦片战争”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有缺陷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全面概括出这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和战争的本质属性。那么,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准确概括这场战争的本质特征,怎么表述好呢?为了探求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一些史学著作,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等。也可以阅读最新的一些史学研究文章,如李英全的《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新论》、陈红的《试从文明冲突视角下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陈少牧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再探》、朱卫斌的《义律与鸦片战争的爆发》、董继民的《试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因素》等。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提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判断是否可行。如白银战争、茶叶战争、贸易战争、通商战争、天朝的坠落、闭关的代价、文明的冲突、农耕文明的悲哀、两种植物的较量(花与叶)、两个文明的碰撞(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两类国家的相遇(大国与强国)等等。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但不管他们选择或提出了什么概念,都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史学阅读,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际上,在《鸦片战争》这一课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解决。如“鸦片战争中国有可能打赢吗?”“落后一定会挨打吗”“战争失败后民主革命开始了吗?”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挖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知识不断更新。
二、专题阅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排的,三本必修分别是人类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精神活动三个专题模块,每个专题模块中又分为若干子专题。这种编排最大的好处是纵向打通了专题的时间间隔,但横向史实之间缺乏关联。因而,需要强化学生的专题阅读,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得到更多的知识。现今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也为专题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是中英之间的贸易纠纷。要探求战争爆发的原因,必须要先从中英商欠入手。为此,可以选择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专题阅读。章文钦的《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的商欠问题》探讨了中英商欠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政治环境、市场因素、资本来源和积累、信用和信贷环境、利润分成等。吴义雄的《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通过对“兴泰行商欠案”成因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行商的对外贸易垄断制度的崩溃与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制度的终结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郭双林的《〈南京条约〉中的“商欠”问题》详细剖析了兴泰行兴衰的多方面原因,包括来自清朝政府层面、国外商人层面、商行斗争层面、自身经营层面等等。通过这些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由于英商的强盗属性、清政府官员的勒索嘴脸、部分行商的不诚信行为等,导致了中英之间的贸易纠纷不断升级,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演变为战争。
三、主题阅读
主题不同于专题。专题只是同时期、同类型、同区域若干相似知识的集合,而主题则是带有明显情感倾向和价值引领的专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课程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因而,史学阅读务必要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引领。在引导学生进行史学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之有物,在选取历史材料的时候要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组织。
历史教学要关注“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如通过“鸦片战争时期的公民教育”这一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有助于了解19世纪中期形形色色的中国人,从而更为清晰地还原历史的真实。
19世纪中期,鸦片已在中国泛滥,这在不少的文章中都有记载。况浩宁在《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中说:“黄童白发,大都吸食。饷客以烟,疗病以烟,婴孩不适,竟忍哺以烟。”苏智良在《中国毒品史》中以更为清晰、更为直观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了19世纪中期鸦片泛滥的状况。这些记载能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鸦片泛滥的现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泛滥的原因。
关于鸦片泛滥的原因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张雪峰、赵广军在《清朝广东沿海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浅析》中记载:“伶仃洋面自早到晚,各种鸦片走私船来往不断,其中仅武装‘快蟹和‘扒龙就多达一二百只,走私船贿赂沿途关口,关津胥吏容隐放行。”这个记载反映了鸦片进入中国的过程和方式,有鸦片贩子的“武装走私”和“贿赂”、政府官员的“容隐放行”等。其再现了鸦片输入过程中的各色人等,有追求利益的鸦片贩子、中饱私囊的关津胥吏、有利可图的中小商贩等等。张广杰在《从1858年到1906年间的〈申报〉看近代上海的鸦片吸食环境》中说:“(大型)烟馆多设于商业中心区……烟馆内器具相当考究,有红木梨花的炕,云铜黄竹的枪,广州的灯,云南的斗……(大小烟馆)以美女坐柜、打折促销为代表的诸般‘营销招徕手段,使贩夫走卒耳濡目染,沉迷其中。”这段材料反映了在鸦片泛滥的过程中,烟馆起了重要的作用,手握烟枪、横卧烟榻已成为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主题阅读,目标更为明确、问题更为集中、研究更为深入、效果更为明显,对于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学科素养,培养具有时代价值观的现代公民不无裨益。
阅读的习惯固然重要,但阅读的方法更为关键。读者,独也!史学阅读尤其需要有独特的方法、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理解。
(责任编辑 袁 妮)